《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第 51 部分阅读

划已经准备好了。8 月22日,在他开始进攻波兰从而挑起战争的前个星期,他和将领们商量了破坏荷兰和比利时中立的“可能性”问题。他说,“英国和法国是不会破坏这两个国家的中立的”。4 天以后,8月26 日,他命令他的驻在布鲁塞尔和海牙的使节通知各驻在国政府,旦爆715发战争,“德国绝不会破坏比利时和荷兰的不可侵犯性”。波兰战争结束之后,他在10月6 日又曾公开重申过这个保证。第二天,10月7 日,冯勃劳希契将军在希特勒的推动下,指示他的各个集团军司令,作好立刻进攻荷兰和比利时领土的切准备,如果政治形势有此要求的活。两天以后,10月9 日,希特勒在第六号指令中说:作好通过卢森堡比利时和荷兰发动进攻的准备。这次进攻必须尽可能迅速有力地进行目标在于尽量夺取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北部的广大地区。

当然,比利时人和荷兰人并不知道希特勒的秘密命令。但是,关于未来将会发生怎样的事件,他们还是接到过些警告的。有些警告,本书前章已经谈到过:密谋反纳粹分子奥斯特上校曾于11月5 日向荷兰和比利时驻柏林武官提出警告,德国将于11月12日开始进攻,这是当时预定的日期。10月底,另个密谋分子戈台勒在威兹萨克的指使下到布鲁塞尔去警告比利时人,德国的进攻已迫在眉睫。

1940年新年后不久的1 月10日,名携带希特勒西线进攻计划的军官在比利时紧急降落,这个计划于是落到比利时人的手中。

这时,荷兰和比利时参谋总部也已从自己边境来的情报中得知,德国人正在他们的边境集中大约50个师的兵力。他们在德国首都还有个不寻常的情报来源。这个“来源”就是荷兰驻柏林的武官沙斯上校,沙斯是奥斯特上校的好友,经常在偏僻的齐仑道夫郊区奥斯特家里吃饭。战争爆发以后,由于灯火管制,这就更加方便了,灯火管制的掩护使当时在柏林的不少德国人和外国人能够进行各种隐秘活动而用不着担心被人发现。沙斯就是早在11月间从奥斯特那里得知德国定于11月12日发动进攻的情报的人,奥斯特在1 月间又向这位武官提出新的警告。但德国人的两次进攻都没有如期举行,这就使海牙和布鲁塞尔对沙斯的情报的信赖多少有些减低。当时海牙和布鲁塞尔自然都不知道,希特勒的确两次安排了进攻的日期,只不过后来推迟了而已。但是,沙斯通过奥斯特得来的关于侵犯丹麦和挪威的10天前的警告和716 他预言的准确日期,似乎又恢复了他在国内的信誉。

5 月3 日,奥斯特直率地告诉沙斯,德国人将在5 月10日开始通过荷兰和比利时在西线发动进攻,这位陆军武官立即通知了他的政府。第二天,海牙又从它驻梵蒂冈公使那里得到证实这个消息的情报。荷兰人立刻就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比利时人。5月5日是星期天,这个星期开始,我们在柏林的人就都清楚看出,对西线的攻击在几天之内就要发生了,首都的紧张气氛日益增长。5 月8 日,我打电报给我的纽约办事处,要求把我们的记者留个在阿姆斯特丹,而不要派他到挪威去,因为反正那里的战事已经结束了。当天晚上,军方新闻检查官允许我在广播中暗示,西线即将开始有军事行动,荷兰和比利时也算在内。

5 月9 日晚上,奥斯特和沙斯在起吃最后次晚饭。这个德**官肯定他说,第二天拂晓向西线发动进攻的最后命令已经下达。奥斯特在晚饭后到班德勒街的最高统帅部去了次,以便弄清楚是否会有最后分钟的变更。结果并没有变更。“猪猡已经到西线去了”,奥斯特告诉沙斯。“猪猡”指的是希特勒,沙斯通知了比利时陆军武官,随即到自己的公使馆,接通了海牙的电话。在这种时候适用的密码早就安排好了。沙斯说了些听起来似乎极普通的话,把消息传了过去:“明天拂晓。抓紧”

奇怪得很,西方两大强国英国和法国,这时却在睡大觉。它们的参谋总部不相信布鲁塞尔和海牙传来的警报。伦敦方面当时正忙于应付持续了3 天的内阁危机,这个危机到5 月10日晚才由丘吉尔接替张伯伦出任首相而得到解决。英法两国的总部直等到德国轰炸机在头上的咆哮声和施图卡式俯冲轰炸机的刺耳尖叫声冲破了春天黎明前的宁静的时候,才得知德国的进攻。过了会儿,天大亮了,又从荷兰和比利时政府那里收到拼命求救的呼吁,后者曾把盟国疏远了8 个月之久,而没有同它们采取致步调,进行共同的防御措施。

尽管如此,盟国在比利时境内迎击德国主力的计划,在最初两天进行得相当顺利。支强大的英法联军从法比边境向东北方向推进,以便在布鲁塞尔以东代尔和缨斯两河沿岸的比利时主要防线上部署兵力。结果表明,这种部署恰好正是德国最高统帅部所求之不得的。这支庞大盟军的迂回运动,正好帮了它的大忙。虽然英法联军自己并不知道,但是他们正好迅速投入了陷阱,只要机关动,就要遭到全军覆没之祸。

征服荷兰

德国人只能腾出个装甲师的兵力用于征服荷兰的战役。这次战役主要是由伞兵和空运部队降落到广大的洪水防线后面而取得成功的。这些防线,柏林方面许多人士曾经认为可以抵抗几个星期。吓得惊惶失措的荷兰人所经历的是战争史上第次大规模空运部队的进攻。他们对于这样种严峻的考验事前毫无准备,对于这次袭击也完全没有料到,从这些情况看来,他们的表现比人们当时设想的要好些。

德国人的第个目标是以支强大的部队从天而降,在海牙附近的机场着陆,立即占领首都,俘虏女王和政府人员,跟1 个月前进攻挪威的计划样。但是,在海牙,正如在奥斯陆样,这个计划失败了,虽然原因有所不同。荷兰的步兵从初期的惊惶和混乱中清醒过来,到5 月10日晚上,在炮兵的配合下,终于能够把德国两团之众的军队驱逐出海牙周围的3 个机场。这样就暂时挽救了首都和政府,但却使后备部队牵制住,不能调到其他迫切需要的地方去。

德国计划的关键在于用空运部队夺取鹿特丹正南尼维马斯河上和东南方马斯缪斯河在多德莱希特和莫尔狄克两处出海口上的几座桥梁。从大约100 英里之外的德国边境向前推进的格奥尔格冯库希勒将军的第十八军团,就是希望通过这些桥梁攻入设防的“荷兰要塞”。“荷兰要塞”包括海牙阿姆斯特丹乌德勒支鹿侍丹和菜伊登在内,设有重重水道防线,如不通过这些重要桥梁,是不可能轻易迅速地夺取这个“要塞”的。5 月10日清晨,空运部队包括从旧式水上飞机降落在鹿特丹河上的1 个连在内,在那些冷不及防的荷兰守军还来不及炸毁以前,就夺下了这些桥梁。临时拼凑起来的荷兰部队曾奋不顾身地企图击退德军,他们眼看就要成功了。但是德国人竭力撑持到5 月12日早晨,这时,库希勒的个装甲师,在突破了格莱伯彼尔防线以后赶到这里。格荣伯彼尔防线是荷兰东部条用许多条722 水道所加固的阵地,荷兰人原来希望在这条战线上固守几天。再个希望是:法国季劳德将军的第七军团可能会把德国人阻止在莫尔狄克的桥头。第七军团正从英吉利海峡兼程前进,5 月11日下午抵达提尔堡。但是这支法军,也像被围困的荷兰人样,没有空军支援,缺少装甲车反坦克炮和高射炮,下子就被击退到布雷达去了。这就给德国第九装甲师让开条通道,使他们得以通过莫尔狄克和多德莱希特的桥梁,在5 月12日下午进抵鹿特丹对面的尼维马斯河南岸。鹿特丹那里的桥梁,还直掌握在德国空降部队的手里。

但是,坦克通不过鹿特丹的那些桥梁。原来荷兰人这时已经封锁了桥梁的北端。5月14 日清晨,荷兰人的情况非常危急,但还没有绝望。“荷兰要塞”还没有被突破。海牙周围的德国强大空降部队,不是被俘就是溃散到附近的村庄里去了。鹿特丹还未失守。德军最高统帅部急于想从荷兰撤出装甲师和支援部队,以便利用刚在南方法国那里出现的新的机会,他们对于这种情况并不感到如意。因此,希特勒在14日早晨发出第十号指令:“荷兰军队的抵抗力已经证明比预料为强,由于军事上和政治上的考虑,必须迅速粉碎这种抵抗。”办法何在他命令从比利时前线的第六军团调来些空军部队,“以便加速夺取荷兰要塞”。

他和戈林发布特别命令,猛炸鹿特丹。荷兰人尝到了纳粹的恐怖滋味后定会被迫投降的。去年秋天围攻华沙时使用的就是这个法宝。

5 月14日早晨,德国第三十九军的1 个参谋军官,打着1 面白旗跨过鹿特丹桥,要求该市投降。他警告说,如不投降,就要遭到轰炸。当投降谈判还在进行的时候1 名荷兰军官到了离桥不远的德军司令部讨论详细条款并且正把德军条件带回来的时候,轰炸机就出现了,炸平了这个大城市的中心。大约800 人死于非命,几乎全是平民,几千人受伤,78000 人无家可归。这种背信弃义的举动,这种蓄意的残暴行为,荷兰人是不会忘怀的,虽然在纽伦堡审判中,负责空军的戈林和凯塞林都以鹿特丹并非不设防的城市而是在荷兰人坚守之下的城市为理由,替这种行为进行辩护。他们两人都否认,当他们派遣轰炸机队的时候,他们已经知道投降谈判正在进行,虽然在德军的档案中,有充分的证据,723 证明他们是知情的。总之,德军最高统帅部当时并未加以辩解。我本人就曾在5 月14日晚上柏林电台上听到过最高统帅部的特别公报:在德国俯冲轰炸机的攻击和德国坦克即将进攻的巨大压力下,鹿特丹市已经投降,从而使该市免于被毁。

鹿特丹投降了,接着就是荷兰武装部队的投降。威廉敏娜女王和政府成员乘坐两艘英国驱逐舰逃往伦敦。5 月14日黄昏时分,荷兰武装部队总司令温克尔曼将军命令他的部队放下武器,次日上午11时,他签署了正式降书。只5 天的工夫,就切都结束了。但是结束的只是战斗,此后5 年,野蛮的德国恐怖统治的黑夜将直笼罩着这个惨遭浩劫的文明小国。

比利时的陷落和英法联军的落入陷阱

荷兰既已投降,比利时和法国以及英国远征军的命运也就决定了。5 月14日,离发动进攻虽然还只有5 天,这天却是决定命运的天。前天的晚上,德军夺取了迪囊到色当之间的河岸峻峭林木繁茂的缨斯河对岸的4 个桥头堡,并且进占了色当。这是1870年拿破仑三世向毛奇投降的场所,也是结束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地方。这样,盟军防线的中央部分和英法两军的精锐迅速转移到比利时去的重要枢纽地点,就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次日,5 月14日,大规模的袭击开始了,5 月10日,支在数量集中程度机动性和打击力量等方面都是空前未有的坦克部队,由德国边境通过阿登森林出发,其队伍之长,即使分了三路纵队还延展到莱因河后面100 英里。现在它突破了法国第九军团和第二军团的防线,迅速地向在比利时的盟军背后的英吉利海峡推进。这是股令人胆寒的巨大力量。批又批的施图卡式俯冲轰炸机首先削弱了法军的防御阵地;大批的战斗工兵布置橡皮船下水,架搭浮桥,准备渡河;接着就是配备有自动推进炮的装甲师,每个装甲师都有1 个摩托化步兵旅;装甲师的后面紧跟着摩托化步兵师,占领坦克开辟出来的阵地。这个钢与火的密集724 队伍,不是惊慌失措的守军手中的任何武器所能阻挡得住的。在缪斯河上迪囊的两侧,法军被赫尔曼霍特将军的第十五装甲军击败了。这个军的两个坦克师之中,有个坦克师是由个名叫埃尔温隆美尔的年轻大胆的准将指挥的。在河的南面的蒙丹梅,格奥尔格汉斯莱因哈特将军的两个坦克师组成的第四十装甲军,也采取同样战术。

但是,法军受到的打击以在色当四郊最为沉重,这对他们来说,真是个悲惨的记忆。5 月14日晨,海因兹古德里安将军的第十九装甲军的两个坦克师,拥而过当晚才在缪斯河上匆促地搭起来的浮桥,向西挺进。法**队和英国的轰炸机虽然拼命企图炸毁这座桥梁,但是,皇家空军71架轰炸机在次攻击中就给打落了40架,大部分都是给高射炮火击落的,法国坦克则被击毁了70辆,结果并没有炸毁这座桥梁。到了傍晚时分,德军在色当的桥头堡已经扩展到30英里宽15英里深,防守在盟军关系重大的中央防线上的法军已被击溃了。没有被围和被俘的队伍在仓皇后撤。北部的英法联军和比利时的22个师,都已陷于被截断后路的极端危险的境地。最初两天盟军打得还相当顺利,至少他们是这样想的。在怀着新的热情投入首相新职务的丘吉尔看来,“直到12日晚上 他后来写道 ,还没有什么理由认为战争进行得不好”。盟军最高统帅甘未林对于当时的情况十分乐观。前天晚上,法军的大部精锐部队第第七和第九军团与英国远征军哥特勋爵指挥下的九个师,根据预定计划,已与比利时部队会合。他们沿代尔河设置了条坚固的防线:从安特卫普经过鲁文到伐佛尔,然后跨过昂布鲁缺口到纳缪尔,再沿着缪斯河向南到达色当。在比利时的坚强的纳缪尔要塞和安特卫普之间,在短短60英里的战线上,盟军的数量实际上已超过来犯的德军,约为36个师对菜希瑙的第六军团的20个师。

比利时军队虽然在他们的东北边境沿线上打得不坏,但并没有支持得像预期的那么长久,更没有像1914年那么长久。他们也像在他们北面的荷兰人样,简直无法对付德国武装部队的崭新战术。德国人在这里,也如在荷兰样,大胆地使用了经过特殊训练的小股部队在黎明时由滑翔机上悄悄地着陆,去夺取重要的桥梁。在马斯特里赫特后面的艾伯特运河上有3 座桥梁,他们制服了其中两座桥的守军,后者连扳动电钮炸掉桥梁都没有来得及。他们在夺取埃本埃马尔炮台役中,甚至取得了更大的成725 就。这个炮台控制着缪斯河和艾伯特运河的交叉点。盟军和德军双方都认为这个现代化的具有战略地位的要塞是欧洲最难攻克的工事,它比法国在马奇诺防线或德国在西壁防线建筑的任何工事都更为坚固。它是由系列深入地下的钢筋混凝土的交通壕所构成,它的炮楼有厚甲板保护,共有1200个人防守。原来预计它可以无限期地抵抗住威力最大的炸弹和炮弹的连续不断轰击,但是却在30小时之内就落入由1 名上士指挥的80名德国士兵之手了。他们乘坐9 架滑翔机,降落在工事的顶部,结果只有6 人死亡,19人受伤。我记得,柏林的德国最高统帅部曾给这场战斗蒙上层十分神秘的色彩,他们在5 月11日晚发表特别公报宣称,埃本埃马尔炮台已经被“种新式进攻方法”攻克了。这个声明引起了不少谣传,戈培尔博士也乐于乘机到处散布,说什么德国发明了种非常厉害的新的“秘密武器”,可能是种能够使防守的人暂时麻痹的神经毒气。

其实,实际情况却要平凡得多。德国人以他们贯的缜密作风,在19391940年间的冬天,在希耳德斯海姆建筑了艾伯特运河的桥梁和要塞的复制品,训练了大约400 名滑翔部队,教他们怎样攻取的战术。有3 个小组负责攻打3 座桥梁,第四小组去攻打埃本埃马尔炮台。这第四小组的80个人后来在炮台的顶上着陆,把个特制的“空心”弹安放在装甲的炮楼里,这不仅使炮楼失去作战能力,并且使下面屋内满布火焰和瓦斯。在炮门和了望口还使用了手提的火焰喷射器。1 小时之内,德国人就进入炮台的上层,使这个巨大炮台的所有轻炮和重炮都失去了作用,使它的了望台烟雾密布。要塞后面的比利时步兵无法打退这小股进攻者,自己反而被施图卡式轰炸机和增援的伞兵打退了。5 月11日早晨,跨过北方两座完好的桥梁疾驰而来的装甲兵先头部队到达炮台,包围了它。经过施图卡的继续轰炸和地道白刃战之后,到中午时分,面白旗扯起了,1200名惊惶失措的比利时守军鱼贯走出炮台投降。

这次奇袭的成功,桥梁的被夺取以及冯莱希瑙将军的第六军团在霍普纳将军的两个坦克师1 个机械化步兵师编成的第十六装甲军支援下所进行的攻势之猛烈,使盟军最高统帅部深信,这次战役跟1914年样,德军攻势的主要锋芒是在右翼;他们也认为为了制止这个进攻,他们已经采取了适当的措施。结果,直到5 月15日晚上,比利时英国和法国的部队还坚守在从安特卫普到纳缪尔的代尔河防线上。

这恰恰是德军最高统帅部所求之不得的事。因为这样来,就可以实现曼施坦因计划,而在中路进行沉重的打击。陆军参谋总726 长哈尔德将军,在5 月13日晚上,就已经清楚看到这种形势以及他的机会了。

他在日记里写道 我们可以指望24个师左右的英法军队和15个师的比利时军队,在纳缪尔以北完成集中。为了应付这种局面,我们的第六军团在前线有15个师,还有6 个师的后备军我们有足够的力量击退敌人的任何进攻。用不着配备更多的部队。在纳缪尔以南,敌人的力量较弱,大约只有我们兵力的半,对缪斯河的进攻的结果,将决定我们是不是能够利用这种优势,在什么时候利用以及在什么地方利用。在这条战线的后面,敌人并没有支值得提的兵力。在这条次日就被攻破的战线的后面,真的没有支值得提的兵力吗5 月16日,丘吉尔首相飞往巴黎去探明这点。下午,当他驱车到法国政府办公处访问雷诺总理和甘未林将军的时候,德国的先头部队已经抵达色当以西60英里的地方,在毫无防御的平地上驰骋前进。在他们和巴黎之间,也可以说在他们与英吉利海峡之间,并没有多少障碍。但是丘吉尔却不知道这种情况。“战略后备部队在哪里”他问甘未林,还插进句法语:“什么地方有大量的人力”盟军总司令甘未林向他摇了摇头,耸了耸肩回答说:“没有”

“我奇怪得说不出话来”,丘吉尔后来追述道。从来没有听说过,支大军在受到攻击的时候会不留些后备部队的。“我承认,”丘吉尔说,“这是我生中所碰到的最令我吃惊的事之。”

德国最高统帅部也同样感到吃惊,至少对于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的将军们来说是如此,也许哈尔德是例外。这次西线战役是元首亲自指挥的,他曾有过两次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第次是5 月17日,他忽然神经极度紧张起来。那天早上,带着他的装甲军到英吉利海峡去已经走了13 路程的古德里安,奉令停止前进。因为空军发来情报说,法国人即将大举反攻,企图截断从色当楔入向西前进的力量薄弱的德国装甲部队。希特勒急忙同他的陆军总司令勃劳希契和哈尔德会商。他肯定地认为南面会出现法军的严重威胁,突破缪斯河的主力集团军司令伦斯德,在那天晚些时候会见他时支持他的这种看法。伦斯德说,他估计“强大的法军会从凡尔登和马恩河畔夏龙地区发动次出人意料的有力反攻”。希特勒忽然担心起来,生怕出现第二次马恩河事件。“我727 正在注意这件事,”第二天他写信给墨索里尼说,“1914年马恩的奇迹决不能重演”

5月17日晚上,哈尔德在日记里写道 个非常不愉快的日子。元首神经紧张透了。他担心自己能否取得成功,不愿冒什么险,坚决抑制我们。他为自己辩解说,这都是由于他担心左翼他带来的只是惶恐和怀疑。

尽管第二天法军崩溃的消息不断传来,这个纳粹统帅的神经紧张情况并没有什么好转。哈尔德在5 月18日的日记中记录了这种神经紧张的情况:元首对于南翼有种莫名其妙的焦虑,他大发雷霆,叫喊着说,我们会使整个行动毁掉,我们有遭到失败的危险。他不愿继续西迸,更不必说西南方面,只是坚持向西北推进。这就是以元首为方同勃劳希契和我为另方之间所发生的最不愉快的争论的问题。最高统帅部的约德尔将军差不多总是认为元首是对的,他也记录了最高领导间的分歧。

他在18日写道 极度紧张的日。陆军总司令 勃劳希契 没有执行尽快在南方建立个新的侧翼阵地的意图把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立刻召来,严命他们立即采取必要的措施。但哈尔德是对的:法国并没有可以从南方进行反攻的部队。这时装甲师正等得手痒难耐,接到只许进行“大规模侦察”的命令,便不管三七二十,向英吉利海峡推进。支由7 个装甲师组成的强大楔形队伍,无情地在松姆河北岸向西挺进,经过第次大战的著名战场,于5 月19日早晨进抵离英吉利海峡只有50英里的地方。使希特勒总部惊讶的是,第二装甲师已于5 月20日晚上到达松姆河口的阿布维尔了。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的3 个军团已经陷入了重围。

约德尔那天晚上在日记上写道 元首高兴得忘乎所以。他对德军和它的领导备加赞扬。他已在准备和约,主要内容为:归还最近400 年来从德国人728 民手中夺去的领土和其他有价值的东西

份特别的备忘录已存入档案中,内容有元首接到陆军总司令关于攻下阿布维尔的电话报告时激动得语不成声的话。

盟军从这个后果不堪设想的包围圈逃出来的唯希望在于,在比利时的军队立即转向西南,摆脱正在向自己进攻的德国第六军团,突破那伸入法国北部到达海边的德国楔形装甲部队,杀出条血路,从而与从松姆河向北推进的法国生力军会合。这实际上正是甘未林将军在5 月19日晨下达的命令。但是那天晚上,马克西姆魏刚将军接替了他的职务,立即取消了这道命令。魏刚在第次世界大战时,曾在军事上获得很高的声誉。他希望在同比利时的盟军指挥官进行会商之后再决定采取行动。结果,等到魏刚决定采取与他的前任完全相同的计划时,3 天的时间已经错过了。这样延误军机花费了巨大的代价。此时法国英国和比利时还有40师有作战经验的部队在北部,如果他们遵照甘末林的命令,于5 月19日向南突进,冲过兵力薄弱的德国装甲部队的防线,突围可能已经成功了。但是到他们转移的时候,盟国各指挥部之间的交通陷于片混乱,各军在遭到压力之下,行动也乱成团。总之,魏刚将军的计划只存在于他自己的心中;实际上法国部队并没有从松姆河北上。

同时,德军最高统帅部已把所有能用得上的步兵都投入战斗,以巩固并扩大装甲部队突破的缺口。5 月24日,从阿布维尔向英吉利海峡推进的古德里安坦克部队,分别攻占布伦,包围加莱这两个主要港口,并进抵格腊夫林,这个地方在离开敦刻尔克约20英里的海岸上。比利时战线已经向西南转移了,因为盟军试图在那里脱身出来。24日,英国法国和比利时在北部的军队被迫退到个很小的三角形地带,这个三角形的底部在从格腊夫林到特纳曾的英吉利海峡沿岸,顶端在距海岸约70英里的发隆西纳。现在突围的希望已经没有了,唯的希望这看来是微乎其微的就是由敦刻尔克从海上撤退。

5 月24日,德国装甲部队已经望见敦刻尔克,并且沿阿运河在格腊夫林和圣奥麦尔之间摆好阵势,准备投入最后厮杀。正在这个时候,接到个奇怪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这对于在战场上的士兵来说是费解的。这是第二次大战中德军最高统帅部犯的第个大错误。在谁应负责和究竟为什么原因的问题上,不仅在德国将领们之间,而且在军事历史家们之间,都曾引起剧烈的争论。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后边将根据目前拥有的大量资料谈729 到。这道停止进攻的命令,不论是根据什么理由发出的,都给盟军,尤其是英军,个意外的喘息机会,导致了敦刻尔克的奇迹。

但比利时军队并没有因此获救。

利奥波德国王的投降

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三世于5 月28日清晨投降。这位刚愎自用的年轻统治者,曾经使自己的国家退出同英法的联盟,采取愚蠢的中立,甚至当他获悉德国准备越过自己边界大举进攻的时候,还拒绝恢复联盟的关系;直到希特勒进攻以后,他才在最后分钟向英法呼吁军事援助,并接受了援助。现在他又在绝望的时刻,抛弃了英法,打开了大门,让德**队在已经受很大压力的英法部队侧翼长驱直入。再说,他这样做的时候,正如丘吉尔6 月4 日在下院所说,“事先未经协商,临时才片面通知,也没有和他的大臣们商量,只凭他个人自作主张”。

实际上,他是不顾政府的致劝告这么做的,虽然他曾经按照宪法宣誓要听从政府的意见。5 月25日上午5 时,在国王的大本营里,举行了次国王和包括首相外交大臣在内的3 个阁员的摊牌会议,他们最后次劝告国王自己不要投降,做德国人的俘虏,因为他如果这么做,“就会落到像布拉格的哈查那样的地位”。他们还提醒他,他不但是总司令,还是国家的元首,万不得已时,他可以像荷兰女王和挪威国王那样,在流亡中执行他的国王职务,直到盟国取得最后胜利。

“我已决定留下来,”利奥波德回答,“盟国的事业已经没有指望了。”5 月27日下午5 时,他派遣比利时参谋总部的副参谋长德罗马蚤将军到德军那里,要求休战。10时,这位将军带回德军的条件:“元首要求无条件放下武器。”下午11时,国王决定无条件投降,并建议于上午4 时停止战斗,结果就在那时候停止了战斗。

法国总理雷诺发表了篇言词激烈的广播,愤怒谴责利奥波德的投降。比利时首相皮埃洛特也在巴黎作了广播,不过语气比较得体些,他对比利时人民说,国王的行动是违**的致意见的,他这样做是自绝于人民,他已不可能继续执政,比利时流亡政府将继续奋斗。5 月28日,丘吉尔在下院发言的时候,对利奥波德的行动未加判断,但在6 月4 日也同大家起批评他的不当。730 直到战争结束以后很久,争论还是很激烈的。在比利时国内外,替利奥波德辩护的人为数都很多,他们相信他在与比利时军民患难与共这点上,做了件正确而光荣的事情。他们再声称,他并不是作为国家的元首而是作为比利时军队的总司令投降的。

到5 月27日,被打得焦头烂额的比利时军队已经陷于绝境,这点是无可争辩的。他们为了使英法军队可以脱身向南突围,曾英勇地同意延长自己的战线。比利时军队虽顽强奋战,但是所延长的战线还是迅速崩溃了。利奥波德也没有得悉关于哥特勋爵在5 月26日已经从伦敦接到向敦刻尔克撤退并尽量挽救英国远征军的命令的消息。这是方面的论点,但另方面也有他们的论据。他们说,比利时军队是由盟军统指挥的,而利奥波德进行单独媾和,事先并没有与盟军协商过。有人替他辩护时指出:在5 月27日中午12时半,他曾打电报告诉哥特,他马上就“得被迫投降,以避免崩溃”。但是这位英军司令官正忙得不可开交,而且时常在移动,因此没有接到这个电报。他后来证实他是在5 月27日晚上11时以后不久才第次听到投降的消息,发现自己“在伊普莱斯和大海之间突然面临个20英里宽的缺口,敌人的装甲部队可以通过这里到达海滨”。至于国王的上级军事指挥官魏刚将军,则是在下午6 时以后从法国驻比利时大本营的联络官发来的电报中得到这个消息的。他后来说,这个消息对于他“像晴天霹雳,事先点也不知道”。

最后,利奥波德虽然身为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但在这个立宪民主的王国,是有义务接受政府的意见的。他不论作为总司令或作为国家元首,都无权擅自投降。最后还是比利时人民通过了对自己的君主的判决,他们这样做是正确的。那就是直没有请他从他在战争结尾时在那里避难的瑞士回来复位。战争结束后过了5 年到1950年7 月20日举行公民投票,57的票赞成他回来的时候,在群众中还引起了十分激烈的反响,几乎爆发了内战。他于是立即让位给他的儿子。

不论对利奥波德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对于他的军队的英勇战斗却是不应该有什么不同意见的虽然也曾经有过不同意见。”5 月间,我曾有几天跟随莱希瑙的第六军团经过比利时,我亲自看到比利时人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条件下顽强作战的情况,在德国空军残酷无情肆无忌惮的轰炸下,或者当德国装甲部队企图截断他们的时候,他们从来没有屈服过。对于这次战役731 中其他些盟国部队,就不能这么说了。比利时军队坚持了18天,如果他们没有同英国远征军和法国的北部军队起陷入重围,他们本来是可以支持得更久的,何况陷入重围并不是他们的过失。

敦刻尔克的奇迹

自从5 月20日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突破盟军防线进抵海边的阿布维尔以后,英国海军部就根据丘吉尔亲自下的命令调集船只,为英国远征军和其他盟**队可能撤出海峡上的各处港口做准备。非战斗人员和其他“用不着的人”立即开始渡过这个狭窄的海面前往英国。到5 月24日,我们上面已经谈到,北面的比利时前线已接近崩溃,在南方,从阿布维尔沿海岸向北猛扑的德国装甲部队,在攻克布伦包围加莱以后,已经到达距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阿运河。比利时军队英国远征军9 个师和法国第军团的10个师都被夹在中间了。虽然在包围圈南端,运河沟渠和泛滥地区纵横交错,地形不利于坦克的行动,但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的装甲军已经在海岸上的格腊夫林和圣奥麦尔之间主要障碍之阿运河彼岸建立了5 座桥头堡,准备给盟军以彻底打击,使他们受到从东北方推进过来的德国第六军团和第十八军团的夹攻,从而完全消灭他们。

5 月24日晚上,最高统帅部突然发来紧急命令,这道命令是在伦斯德和戈林怂恿之下,不顾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的激烈反对,由希特勒坚持发出的。命令要坦克部队停在运河线,不要再向前推进,这就给了哥特勋爵个意外的重要的喘息机会,他和英国海军及空军都充分利用了这个机会。伦斯德后来体会到这点,他说,这个喘息机会导致了“战事中几个重大转折点之”。

德国在眼看就要取得这次战役中最大胜利的时候,怎么会发出这道难于解释的命令呢下这个命令的原因是什么谁应该负这个责任这些问题在有关的德国将领中和历史学家中,曾引起过场大辩论。以伦斯德和哈尔德为首的将领,把责任完全推在希特勒身上。丘吉尔在大战回忆录第2 卷中,为这场争论火上加油,他认为这个命令出自伦斯德,而不是希特勒,他引述了伦斯德司令部的战争日志作为论证。在大堆互相矛盾众说纷坛的证词之中,要弄清楚事实真相是很难的。在准备写这章的过程中,作者曾写信给哈尔德将军本人请他阐明,不久就接到封有礼貌的详细的回信。根据这封信和其他许多现在能够得到的证据,732 也许可以得出定的结论平息争论,即使这不是最后的结论,但至少也是有相当说服力的。

说到这道著名的命令的责任问题,不管伦斯德后来怎样辩解,他必须与希特勒分担责任。元首在5 月24日早晨,曾到伦斯德将军设在查理维尔的集团军总司令部去过,伦斯德建议在离敦刻尔克不远的运河线上的装甲师应当停止前进,等候更多的步兵部队的接应。希特勒同意了这个建议,并且认为装甲部队应当保存下来,留待进攻松姆河以南的法**队时使用。他还说,如果盟军陷入的袋形地带缩得大小,就会妨碍空军的活动。停止前进的命令可能是伦斯德获得元首的批准以后立即发出的。因为据丘吉尔说,英国远征军曾截获到德国那天早晨11点42分下达那个命令的无线电报。希特勒和伦斯德当时正在开会。

总之,那天晚上希恃勒从最高统帅部发出了正式的命令,这在约德尔和哈尔德两人的日记上都有记载。参谋总长极感不快。

他在日记里写道 我们的由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组成的左翼,由于元首的直接命令,都将因此完全停止下来消灭包围中的敌军,要留给空军去干

这个表示轻蔑的惊叹号表明,戈林参与了希特勒的决定,现在我们知道他的确是参与了的。他曾建议由他的空军单独来消灭被包围的敌军哈尔德在1957年7 月19日给作者的信中举出了733 他所以作出这个野心勃勃不自量力的建议的理由。

在以后的几天中 即5 月24日以后 ,终于弄明白希特勒的决定,主要是受戈林的影响。陆军的迅速行动,对于这个独裁者说来,几乎变成了不祥的事情,因为他缺乏军事训练,毫不了解这行动究竟有多少危险性和它的成功的可能性。他常常有种忧虑的情绪,觉得会出现不利的情况戈林很了解他的元首,因此就利用了这种忧虑情绪。他建议单独用他的空军来收拾这个大包围战的残局,这样就可以毋须冒必须使用宝贵的装甲部队的风险。他提出这个建议有个理由,这个理由说明了野心勃勃不择手段的戈林的特性。在陆军帆风顺的作战以后,他要为他自己的空军在这次大战役中取得最后决战的机会,从而在整个世界面前获得成功的荣誉。哈尔德将军接着在来信中谈到了勃劳希契1946年1 月在纽伦堡监狱中同空军将领米尔契和凯塞林谈话以后,对他所作的个说明。据说这些空军军官宣称:戈林当时1940 年5 月 对希特勒强调说,如果当时快要到手的战斗中的伟大胜利的功劳完全被陆军将领得去的话,那么元首在德国国内的威望就会遭到无法弥补的损失。只有个方法可以防止这情况,那就是由空军而不是由陆军来完成决战。

事实至此已很清楚:希特勒在戈林和伦斯德的怂恿下,但遭到勃劳希契和哈尔德竭力反对的计划,是让空军和包克的b集团军去扫荡陷入重围的敌军。b集团军谈不上有什么装甲部队,他们这时正在慢慢地把比利时军队和英**队驱到海峡西南地区。而拥有7 个坦克师在敦刻尔克西面和南面的运河线上停止前进的伦斯德的集团军却要在原地不动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倒序 正序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