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指出,德国对挪威的占领,“自然会招致英国采取有力的对策而德国海军还没有充分的准备,足以作长期的对抗。万要实行占领的话,这是个弱点”。另方面,雷德尔又建议准许最高统帅部与吉斯林起制定计划,以进行准备工作和按下列两种方法之实行占领:甲通过友好方法,即由挪威要求德**队协助;乙通过武力。
希特勒并没有准备好在这个时候走这着。他回答说,他首先要亲自和吉斯林谈谈,“以便对他有所了解”。
就在第二天,即12月14日,他和吉斯林谈了话。雷德尔亲自把这两个挪威卖国贼送到总理府。这次会见的记录虽然没有找到,但是吉斯林,正如他给那位海军首领留下了深刻印象样,显然也给这位德国独裁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就在当天晚上,希特勒即命令最高统帅部和吉斯林会商,草拟项计划。哈尔德听说这个计划也将把对丹麦的进攻包括在内。12月1618两日,尽管希特勒由于忙于应付有关斯比伯爵号的坏消息,但他还是连续两次接见了吉斯林。可是,海军的受挫看来使他对于主要依靠海军进行的斯堪的纳维亚冒险更加小心起来。据罗森堡说,元首对吉斯林强调,“挪威的态度最好是完全中立”。但是如果英国人准备入侵挪威,德国人就不能不抢先占领。同时,他也将供给吉斯林些经费,以对付英国的宣传和加强他自己的亲德活动。1 月间,先拨给了他20万金马克,并答应从3 月15日开始每月给1 万英镑,连续3 个月。
圣诞节前不久,罗森堡派了个名字叫作汉斯威廉夏特的特务到挪威去和吉斯林道工作。圣诞假期中,有少数参与内幕的最高统帅部军官,开始考虑最初定名为“北方研究”的计划。679 海军方面,对此是有意见分歧的。雷德尔确信英国想在不久的将来进入挪威,但海军作战参谋部的作战处却不同意这种看法,在它的1940年1 月13日的秘密作战日志里,透露了他们的不同意见。
作战处不相信英国有可能马上占领挪威 它 认为如果没有英国进攻的成胁,德国占领挪成就将是个危险的行动。
因此,海军作战参谋部得出结论说,“最有利的解决办法,无疑地就是维持现状”,并且强调说这样就可以继续利用挪威的领海,使铁矿砂的运输“完全安全”。
希特勒对于海军的迟疑和最高统帅部在1 月中旬向他提出的“北方研究”,的结果报告都感到不满。1 月27日,他要凯特尔发出道绝密的指令,说明“北方研究”的下步工作将在元首“本人的直接监督之下,继续进行,并指示凯特尔负责准备切。于是在最高统帅部成立了个由海陆空三军各派名代表组成的工作小组。这军事行动计划以后就用“威塞演习”的代号。
这步骤,似乎表明希特勒对于占领挪威不再犹疑不决了。如果在他的思想上还有任何怀疑的话,那么,经过2 月17日在挪威领海上发生的事件,他的任何疑团都完全驱散了。
原来斯比伯爵号的艘辅助供应舰阿尔特马克号,设法通过了英国封锁线偷偷地向德国开回来。2 月14日在挪威领海内向南朝德国航行时,被架英国侦察机发现了。英国政府知道,舰上装有被斯比伯爵号击沉的英国船只被俘船员三百人,他们是被当作战俘运到德国去的。挪威海军军官曾对阿尔特马克号供应舰作了次马马虎虎的检查,发现舰上并没有俘虏,也不是武装舰只,于是发给通行证,准予开回德国,但是丘吉尔了解到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他亲自命令个英国驱逐舰队开人挪威领海去登上德国船解救俘虏。
英国驱逐舰哥萨克号在舰长菲力普维安海军上校的指挥下,于2 月16日夜间在阿尔特马克号隐藏地点约新峡湾去执行它的任务。经过阵混战之后,德国人死亡4 人,受伤5 人,英国上船的人员解救了299 名海员,这些人原来都被关在货仓里和个空油槽内,为的是避免被挪威人发现。挪威政府就英国侵犯挪威领海提出了强烈的抗议,但张伯伦680 在下院作答说,挪威准许德国人使用自己的领海,运输英国俘虏到德国俘虏营去,本身就已经违反了国际法。
对于希特勒来说,这使他最后打定了主意。他由此认为,挪威不会认真反对英国在自己的领海内使用武力。从约德尔的日记中可以看出,阿尔特马克号舰上的斯比伯爵号船员没有作更顽强的战斗“没有抵抗,英国未受损失”也使希特勒非常愤怒。据约德尔的日记透露,2 月19日希特勒极力催促完成“威塞演习”的计划。他对约德尔说,“把舰只装备好,把部队准备好”。他们还缺个领导这整个行动的军官,因此,约德尔就提醒希特勒,已经到了指派位将军和参谋人员的时候了。
凯特尔提出个军官,他就是曾在第次大战末期随冯德戈尔茨将军的师团在芬兰作战过的尼古拉斯冯福肯霍斯特将军,他现在正在统率西线的个军。希特勒对于指派个指挥官来从事北方冒险这样的小事过去直没有放在心上,这时,马上就把他召回来了,这位将军虽然出身于原来叫做雅茨仁伯斯基而现在又改称为福肯霍斯特 德文的意思是“鹰巢” 的西里西亚的军人世家,但元首并不认识他。
福肯霍斯特在纽伦堡的次提审中,曾谈起2 月21日清晨他们第次在总理府见面时的情况,这次会见是很耐人寻味的,福肯霍斯特从来也没有听见过什么“北方研究”计划,而且他也是第次面对这个纳粹统帅,希特勒显然没有能使他像所有其他将领那样产生敬畏的情绪。
他在纽伦堡说 我听命坐下。后来我又遵命把1918年芬兰作战的情况告诉元首他说:“坐下,把当时的情况告诉我。”我就说了。
后来,我们站了起来,他把我带到铺满了地图的张桌子旁边。他说:“德国政府已经知道英国人企图在挪威登陆”
福肯霍斯特说,他从希特勒那里得到的印象是:阿尔特马克号事件对领袖的“立即执行计划”起了最大的影响。使这位将军感到惊奇的是,他当场立即就被指派为执行这个计划的总司令。希特勒还说,陆军将交给他5 个师由他指挥,目的是占领挪威几个主要的港口。
希特勒在中午时分叫福肯霍斯特退去,并且要他在下午5 时带着他的占领挪威的计划回来报告。
福肯霍斯特在纽伦堡说 我出去买了本旅行指南,想看看挪威究竟是什么样子。我对它点也不了解后来,我回到了我的旅馆的房间里,根据旅行指南进行工作下午5 时,我回到元首那里去。
最高统帅部制定的计划从来也没有给这位将军看过,因此他681 根据本旧旅行指南制定出来的计划可以想象得到,是相当粗糙的,但看来却已经使希特勒满意了。计划预定在奥斯陆斯塔瓦格尔卑尔根特隆赫姆和纳尔维克5 个挪威港口各分配1 个师的兵力。福肯霍斯特后来说:“你所能做的也就是如此而已,因为它们都是大港口。”这位将军在宣誓保守秘密和受到“赶快进行”的催促以后,就辞退出来,开始进行工作了。
正在忙于准备进攻西线的勃劳希契和哈尔德对于这些工作的进行,基本上是不知道的。直到2 月26日福肯霍斯特谒见陆军参谋总长并请求派些部队尤其是山地作战部队来执行他的任务,到这时候,他们才知道有这么回事。哈尔德并不怎么积极合作;实际上他很为恼火,他要求更多的了解到底是怎么回事,还有什么需要。哈尔德在日记里叹息说:“这些事情,元首和勃劳希契从来没有商量过,这种情况必须在这次的战争史上记载下来”然而,对这些旧派将领尤其是对他的参谋总长异常瞧不起的希特勒,是不能推三阻四的。他在3 月29日热心地批准了福肯霍斯特的计划,包括增加两个山地作战师,并且宣称还需要更多的部队,因为他要“在哥本哈根摆下重兵”。丹麦肯定地成了希特勒的进攻对象;因为空军想得到那里的基地,以便进攻英国。
第二天,3 月1 日,希特勒为“威塞演习”发出了道正式指令。
绝密斯堪的纳维亚局势的发展,要求作占领丹麦和挪威的切准备。这作战行动,可以防止英国对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的侵犯。此外,它还可以保证我们在瑞典的铁矿基地,并为我们的海军和空军提供进攻英国的更为广阔的出发线
从我们的军事政治力量和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军事政治力量的对比来看,使用于“威塞演习”的兵力,越少越好。数量上的弱点,应以大胆行动和出奇制胜来弥补。在原则上,我们应当竭力使这行动像是次和平占领。它的目的是以武力维护斯堪的纳维亚各国的中立。相应的要求将于占领之初递交给这些国家的政府。必要时将举行海空军示威,以便为这些要求提供必要的压力。如果示威不行,遇到抵抗,就用切军事手段加以击溃越过丹麦国界和在挪威登陆,必须同时进行
682 最重要的是,对于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和西方的敌人,应该用奇兵袭击只有在从海上出发的时候,才让部队知道实际的目标。
据约德尔报告,就在3 月1 日那天晚上,陆军总司令部由于希特勒要求抽调军队到北方作战而“大为生气”。第二天戈林又对凯特尔“发了顿脾气”,并且跑到希特勒那里去诉苦。这位肥胖的元帅,由于长期以来未得参与机密,并且由于空军已经置于福肯霍斯特的指挥之下而感到愤怒。希特勒在场严重的互争权力的威胁之下,于3 月5 日召集三军领袖到总理府,企图平息这场纠纷,但是也无济干事。
约德尔在日记里写道 元帅 戈林 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事先没有跟他商量。这次讨论几乎是他人在说话,他并且试图证明所有以前的准备都毫无用处。
希特勒为了安抚他,稍微作了些让步,计划仍迅速进行。根据哈尔德的日记,他早在2 月21日就有这样的印象:对丹麦和挪威的进攻,要在对西方发动了进攻并取得定的成就以后才开始。究竟先开始哪个行动,希特勒自己是犹豫不决的,并且在2 月26日向约德尔提出这个问题。约德尔建议把这两个行动完全错开,希特勒同意说,“如果可能的话,就这样办”。3 月3 日,他决定“威塞演习”应该在“黄色方案” 进攻西方的代号 之前执行,并且“很严厉地”对约德尔说:“必须在挪威迅速采取强而有力的行动。”这时,勇敢的但是在人力上寡不敌众和武器上弱不敌强的芬兰军队,遭到俄国的强大进攻正面临着覆灭的灾祸,据可靠的报告,英法的远征军即将从苏格兰基地开往挪威登陆,准备通过挪威和瑞典到芬兰去援救芬兰人。这威胁就是希特勒急于行动的主要原因。683 但是,3 月12日,俄芬战争突然以芬兰接受俄国苛刻的请和条件而停止了。这在柏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因为它使德国不用再不得人心地支持俄国进攻芬兰,而且也使苏联接管波罗的海的企图暂时中止下来,但是,就希特勒自己在斯堪的纳维亚的冒险来说,俄芬战争的停止使他感到很为难。正如约德尔在日记中所吐露的那样,这使占领挪威和丹麦的“动机”“难子解释”。他在3 月12日写道:“芬兰和俄国的请和,使英国而且也使我们失去占领挪威的任何政治依据。”
希特勒现在确实很难找到借口。3 月13日,忠实的约德尔写道:元首“还在找寻理由”。第二天,他又写道:“元首对于如何为威塞演习辩解,还没有拿定主意。”更糟糕的是,雷德尔开始泄气了。他“怀疑在挪威搞预防性战争 是不是还有重要意义”。
现在希特勒踌躇起来了。这时,又遇到了另外两个问题:1 怎样应付美国副国务卿塞姆纳尔威尔斯。他是奉罗斯福总统之命于3 月1 日到达柏林,企图试探在西线开始大屠杀以前是否有终止战争的可能性的;2 怎样取得由于受到忽视而被激怒了的意大利盟国的谅解。希特勒还没有考虑怎样答复墨索里尼1 月3 日的封盛气凌人的来信。柏林和罗马的关系显然已经冷淡下来了。德国人有定的理由相信,塞姆纳尔威尔斯现在到欧洲来,是想把意大利从已经有裂痕的轴心拉开,并且说服它:如果战争继续下去的话,无论如何也不要和德国起作战。各种警告从罗马传到柏林,说明现在已经是采取措施使这位怀恨在心的意大利领袖保持联合的时候了。
希特勒会晤塞姆纳尔威尔斯和墨索里尼
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对于美国情况的愚昧无知,简直684 达于极点。虽然他们这个时候的政策是企图使美国置身于战争之外,但他们却像1914年他们的柏林前辈样,并不认真地把美国看成是个有强大军事潜力的国家。早在1939年10月1 日,德国驻华盛顿的陆军武官弗雷德里希冯波提彻尔将军就曾经劝告柏林的最高统帅部用不着担心美国会派远征军到欧洲来。12月1 日,他又进步通知他在柏林的陆军上司说,美国的军事装备完全不足以执行“进攻性的战争政策”,并且还说,“国务院的不起作用的仇恨政策和罗斯福的时冲动的政策常常是以对美**事力量估计过高为依据而制定出来的,与这些政策相反”,华盛顿的参谋总部,“对于德国和它从事战争的原因还是有所了解的”。在他的第次报告里,波提彻尔写道,“林白和著名飞行家里肯巴克”都主张美国置身干战争之外。但是,到了12月1 日,尽管他低估美国的军事力量,他仍然警告最高统帅部说,“如果美国认为西半球受到威胁,它还是会参战的”。
德国驻华盛顿代办汉斯托姆森曾尽最大努力向他在柏林的无知的外交部长提供美国的些事实。9 月18日,当波兰战争将近结束的时候,他警告德国外交部说,“美国绝大多数人民都同情我们的敌人,美国深信德国是犯有战争罪行的”。在同份报告里,他还指出,德国想在美国进行破坏活动的任何企图都会引起可怕的结果。他要求不要以“任何方式”进行这类破坏活动。
这个要求显然没有得到柏林方面的重视,因为在1940年1 月25日,托姆森又打电报给柏林说:我得知纽约的个美籍德人冯霍斯伯格和个德国公民华尔特,据说在德国谍报局的指使之下,计划对美**事工业进行破坏。据信冯霍斯伯685格家里藏有雷管。托姆森要求柏林停止这种做法。他说:要使美国参战,再也没有比重复采用上次世界大战时驱使美国参加我们敌人行列的那种行动更加可靠了,再说,那种行动并不能对美国的战争工业造成丝毫破坏。此外,他又说,“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这两个人都不适宜做谍报局的特工人员”。”
从1938年11月罗斯福召回美国驻柏林大使以抗议纳粹对犹太人的公开屠杀以来,两国都没有大使驻在对方了。贸易已减少到最小数额,这主要是由于美国的抵制,而现在又被英国的封锁完全截断了。1939年11月4 日,参众两院表决解除了禁止军火出口令,这就打开了美国向西欧盟国供应军火的道路。塞姆纳尔威尔斯就是在这种两国关系迅速恶化的情况下于1940年3 且1 日到达柏林的。
塞姆纳尔威尔斯到达柏林的前天,即2 月29日这年是闰年希特勒采取了非常的步骤,发出道秘密的“如何和威尔斯先生谈话的指令”。指令要求德国方面持“保留态度”,并且告诫要“尽量让威尔斯先生发言”。这个指令为接待美国特使的全体高级官员规定了5 点准则。德国的主要论点是,德国并没有对英法两国宣战,而是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元首曾于10月间向它们提出和平的建议,但它们拒绝了;德国接受了挑战;英法进行战争的目的是想“毁灭德意志国家”,因此,德国没有选择的余地,只好继续战争,等等。
希特勒最后说 应当尽量回避具体政治问题的讨论,例如未来的波兰国家等问题。如果 他 提出这类问题,可以说这种问题要由我作决定。不言686 而喻,奥地利问题和波希米亚及摩拉维亚保护国的问题,是完全没有讨论余地的
凡是可以被解释为德国对于现在讨论和平的可能性表露有任何兴趣的话,都应避免,说得更恰当点,我要求不要让塞姆纳尔威尔斯先生有丝毫理由怀疑德国要胜利结束这场战争的决心不仅里宾特洛甫和戈林,连希特勒自己分别在3月1日3 日和2 日先后接见威尔斯的时候,也是极其严格地按指令行事的。根据缴获文件中施密特博士所作的长篇谈话记录来判断,这位有些沉默寡言老于世故的美国外交官必然会以为他到了所疯人院,如果他还相信自己的耳朵的话。这3 个纳粹巨头,个个都对威尔斯大肆曲解历史,他们极其荒谬地歪曲事实,甚至连最简单的字都失去了原来意义。“希特勒在3 月1 日发出他的“威塞演习”的指令,第二天接见威尔斯时却坚持说,盟国的战争目的是“消灭”,而德国的战争目的是“和平”。他向他的来客大谈其为了与英法保持和平所做的切努力。
在战争爆发前不久,英国大使曾坐在塞姆纳尔威尔斯现在所坐的地方,元首向他提出他生中最大的建议。
他对那个英国人所提的建议都被拒绝了,英国现在心意要毁灭德国。因此,希特勒认为:“这场战争将不得不打到底除了场你死我活的搏斗之外,没有别的解决办法。”
这就难怪威尔斯向威兹萨克老实说并又向戈林重复:如果德国决心要在西方取得军事胜利,那么,他的欧洲之行“就毫无意义而他也就没有别的话要说了”。687 虽然威尔斯在与德国人谈话时强调说,他在这次旅希特勒指令文,见同上,第817 19页。
施密特博士所记的塞姆纳尔威尔斯同希特勒戈林和里宾特洛甫会谈记录载德国外交政策文件汇编,第8 卷;另见威兹萨克关于他同威尔斯会谈的两份报告。这个美国使节也会见过沙赫特博士,而在这以前希特勒曾召见了这个失宠的银行家并指示他应采取什么态度。见哈塞尔著上引书,第121 页。威尔斯自己行中从欧洲政治家那里所听到的话都是为了传达给罗斯福个人听的,但是他却认为不妨自作主张告诉希特勒和戈林:他曾和墨索里尼作过“长时间的建设性的有益的”谈话;墨索里尼认为“在欧洲实现持久的巩固的和平,还是有可能的”。德国人这时看到,如果意大利独裁者真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现在就是纠正它们的时候了。和平肯定是要的,但那只能在德国取得四线辉煌的胜利之后。
希特勒没有答复墨索里尼1 月3 日的信,使这位意大利领袖愈来愈感烦恼。在整整个月之中,阿托利科大使不断询问里宾特洛甫,什么时候可以得到答复,并且暗示意大利和英法的关系正在改进,而且贸易也在增加。这种贸易内容之是意大利出售战争物资,这使德国人十分恼火。他们在罗马不断提出抗议,指责意大利帮助西方盟国是不适当的。冯马肯森大使向他的朋友威兹萨克再叙说自己的“严重焦虑”,而后者也害怕墨索里尼的那封没有得到答复的信如果再“置之不理”,这位意大利领袖就要采取“自由行动”了德国也许会永远失去墨索里尼和意大利了。3 月1 日希特勒得到了个机会。英国宣布切断德国由海道通过鹿特丹运往意大利的煤炭运输。这对意大利经济是个沉重的打击,这位意大利领袖对英国大为愤怒,同时对于马上答应设法用火车运煤的德国又热情起来。希特勒趁热打铁,在3 月8 日写了封长信给墨索里尼,两天以后由里宾特洛甫在罗马亲自递交。
信里并没有对迟迟未复前信表示歉意,但是语气是亲切的。在这封信中,希特勒比以前写给他的这个意大利伙伴的信中说的话都要多。他把几乎所有可以想到的问题的看法和政策都作了相当详细的说明。这封信还对纳粹与俄国的联盟问题,抛弃芬兰人问题,以及连个残存的波兰也没有留下的问题都作了辩解。
如果我把德国部队从总督辖区 波兰 撤走,这并不能使它得到绥靖,而只会带来可怕的混乱。教会将不能执行它赞美上帝的职能而神甫的脑袋也要被砍掉希特勒继续写道,至于塞姆纳尔威尔斯的访问,并没有什688 么结果。他仍然决定在西方发动进攻。他认识到“未来的战争不会轻易得胜,而将是德国历史上场最残酷的斗争是场你死我活的斗争”。
接着,希特勒就向墨索里尼示意,劝他参加战争。
领袖,我认为,这次战争的结果无疑也将决定意大利的命运你终有天会面对今天与德国作战的这些敌人的我也看到了我们两国的两国人民的我们革命的和我们制度的命运,都已不可分割地联结在起了
最后,让我向你保证,不管怎样我总相信,命运迟早会使我们终于并肩作战。这就是说,不管局势中的个别情况现在会怎样发展,你将同样地无法逃避这场武装冲突。我还相信,届时你将比以往更加贴近我们边,正如同我将更加贴近你们边样。
墨索里尼给这封信奉承得飘飘然了。他马上向里宾特洛甫保证,他同意“在火线上”站在希特勒这边。这位纳粹外交部长不失时机地把他的主人恭维番。他说,元首“对于最近英国对德国从海道运煤到意大利采取封锁措施,感到异常愤慨”。他问意大利需要多么煤,墨索里尼回答说,每月50万吨到70万吨。里宾特洛甫爽快地说,德国现在准备每月供应100 万吨,而且提供运煤用的大部分车皮。
在3 月11日12日两天,他们两人举行了两次长时间的会谈,在场的有齐亚诺。据施密特博士的速记记录透露,里宾特洛甫当时极其浮夸。虽然要商谈的还有更加重大的问题,他却把缴获到的波兰驻西方些首都的使节发回的些外交电报拿出来给墨索里尼看,来表明“美国的滔天的战争罪行”。
这位外交部长解释说,这些文件明确地表明,美国大使布立特 驻巴黎 肯尼迪 驻伦敦 德莱西尔比德尔 驻华沙 所起的罪恶作用从这些文件可以看出犹太富豪集团的阴谋,这个集团的影响通过摩根和洛克菲勒直达到罗斯福那里。
这位妄自尊大的纳粹外交部长胡吹了几个小时,这只有显示他贯的对于世界大事的无知。他强调两个法西斯国家的共同命运,并且强调说,希特勒马上就会进攻西线,“在夏天打败法**队”,在“秋天以前”把英国人赶出大陆。墨索里尼多半时间在听他说话,偶而插上两句话,这个纳粹部长显然没有注意到话里的讽刺意味。例如,根据施密特的记录,当里宾特洛甫夸口说“斯大林已经放弃世界革命的想法”时,墨索里尼就反驳说,“你真相689 信这个说法吗”当里宾特洛甫说,“每个德国士兵都相信肯定会在今年取得胜利”时,墨索里尼就插嘴说,“这句话很有意思”。这天晚上,齐亚诺在日记里写道:会见以后,在没有别人在旁的时候,墨索里尼告诉我,他不相信德国的攻势,也不相信德国会完全成功。
意大利领袖答应在第二天会谈时表示自己的意见,里宾特洛甫对于他可能发表怎样的意见多少有些不安。他在给希特勒的电报里说,他还得不到点“有关这个领袖的想法的暗示”。
他其实是用不着担心的。第二天,墨索里尼的态度完全改变了。施密特写道,他十分突然地“转变为完全赞成战争”。他告诉客人说,问题不在于意大利是否与德国起作战,而在于什么时候起作战。时间的配合是“需要十分慎重考虑的。因为他在切准备工作就绪以前,不应该参战,以免加重他的伙伴的负担”。
这回,他不得不非常明确地说明,意大利的经济情况不能长期作战。他不能像英法两国那样,可以每天花费10亿里拉。
这些话看来使里宾特洛甫愣了会儿。他想逼着这个独裁者确定意大利参战的日期,但后者却不肯把话说死,他说,“在意大利确定对英法的关系的时候,也就是和这两个国家决裂的时候,意大利参战的日期就会到来”。他补充说,“挑起”这种破裂是极容易的事。里宾特洛甫虽然坚持,但他并没有能够得到个确定日期。显然这件事情须由希特勒来亲自过问了。因此,纳粹外交部长建议他们两人在3 月下半月即19日以后在勃伦纳会晤。墨索里尼欣然接受了这个建议。这里要附带说明下,里宾特洛甫对于希特勒打算占领丹麦和挪威的计划,并没有透露过个字。有些机密,即使你迫切需要个盟国和你搭伙,也还是不能向他说的。
里宾特洛甫虽然没有能够使墨索里尼同意规定个日期,但他已经诱使意大利领袖同意参战了。齐亚诺在日记里哀叹说:“如果他希望增强轴心,那么,他是成功了。”当塞姆纳尔威尔斯访问柏林,巴黎伦敦之后回到罗马,在3 月16日与墨索里尼再度会见的时候,他发现后者已经变成另个人了。
威尔斯后来写道 他看来如释重负我直在奇怪,在我第次访问罗马之后的两个星期之中,他是不是还没有下定重大的决心,在里宾特洛甫690 访问他时,他是不是还没有决定把意大利拖入战争。
威尔斯其实用不着奇怪。
里宾特洛甫坐着专车离开罗马不久,这个心里烦恼的意大利独裁者又反复犹豫起来。齐亚诺在3 月12日的日记里写道:“他生怕答应对盟国作战这步走得太远了。他现在想劝阻希特勒发动大陆攻势,并且希望在勃伦纳会谈时能够实现这个愿望。”齐亚诺虽然是个才能有限的人,却知道得更清楚。他在日记里补充说:“不能否认,领袖被希特勒迷住了,被他的性格之中的种根深蒂固的东西所形成的魅力迷住了。元首将得到比里宾特洛甫能得到的更多的东西。”这话不错但也有些保留,下面就要谈到。里宾特洛甫回到柏林就在3 月13日给齐亚诺打电报,要求勃伦纳会议提前于3 月18日举行。“德国人真教人受不了,”墨索里尼气愤地说,“他们不给人点喘息或者考虑的时间。”尽管如此,他还是同意了这个日期。齐亚诺在那天的日记里写道领袖有点担心。直到现在他还生活在以为场真正的战争不会爆发的幻想中。现在,冲突已迫在眉睫,而他可能处在局外人的地位,这种可能性使他感到不安,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使他感到屈辱。
1940年3 月18日清晨,这两个独裁者各自的专车徐徐驶入坐落在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下的勃伦纳隘口车站,这时空中正飘着雪花。作为对墨索里尼的个让步,会谈是在这位意大利领袖的私人车厢里举行的,但是,发言的几乎只是希特勒个人。齐亚诺当天晚上在日记里概述这次会谈的情况:会谈简直像独白全部时间只有希特勒在讲话墨索里尼根感兴趣地怀着敬意地倾听着。他说得很少,确切表明了他与德国采取致行动的意图。他给自己保留的,只是适当时刻的选择而已。
墨索里尼在终于能够插上句的时候说,他认识到,“保持中立直到战争终了是不可能的”。与英法两国合作是“不可想象的。我们恨他们,因此,意大利的参战是不可避免的”。为了使他相信这点,希特勒已花了个多小时的时间,最后还加了句:如果意大利不愿受到摈弃并且变成“个二等国家”的话。但墨索里尼在这个主要的问题上使元首得到了满意的答复以后,马上又留个退路。
691 但是,最大的问题是日期有个条件必须得到满足。意大利必须要有“很好的准备”意大利的经济情况不允许它进行场长期的战争
他问元首,如果进攻推迟,是否会对德国有什么危险,而他则不认为这有这样的危险 这样 他在三四个月之后,可以完成他的军事准备,才不致于处在眼看着自己的战友作战而自己只限于摇旗呐喊这种为难的地位。他愿意做更多的事情,但不是现在就能做。希特勒不打算推迟他在西线的进攻,他把这个想法也谈出来了。但他有“些理论上的计划”,也许可以解决墨索里尼从正面进攻峰峦起伏的法国南部的困难,因为他知道,这战役“将造成大量的伤亡”。他建议意大利提供支强有力的部队,协同德国的部队沿着瑞士的边境向罗尼河流域挺进,“以便从背后绕过法意边界上的阿尔卑斯山前线”。当然,在这之前,德国的主力部队应该已经在北线把英国人和法国人打退。希特勒显然试图使意大利于起来容易些。
希特勒继续说 敌人 在法国北部 被击溃时,意大利积极参战的时刻就来到了,不过参战不是在阿尔卑斯山前线最困难的地方,而是在别处
战争将在法国决定胜负,只要把法国收拾掉,意大利就将称霸地中海,英国就不能不求和了。这里必须说明,墨索里尼看到,自己可以在德国人进行了最艰苦的战斗以后坐享其成地得到这么多的收获,对于这样个大好机会,他当然是不肯放过的。
领袖回答说,旦德国胜利地向前推进,他将立即参战当盟国遭到德国进攻,已经无法支持,只要再打拳就可以使他们投降时他决不拖延。
但是,在另方面,领袖说,如果德国的进展迟缓,他就要等等再说了。
这种露骨的怯懦的讨价还价,似乎并没有使希特勒过分恼火。如果墨索里尼真的如齐亚诺所说的那样,被“希特勒的性格中的种根深蒂固的东西”吸引住了的话,那么也许可以说,基于同样的神秘理由,这种吸引力是双方面的。希特勒对于某些最亲近的同僚曾经背信弃义,其中有些人像罗姆和施特拉塞都已遭他杀害;但他对于他的滑稽可笑的意大利伙伴却保持着种奇怪的异乎寻常的忠诚,甚至当这个趾高气扬外强中干的罗马恺692 撒遭遇到困难和灾难的时候,这种忠诚也并没有减弱,反而更加强了。本书有不少令人感到兴趣的不可解的谜,这就是其中之。
总之,意大利的参战,不管其价值如何,现在终于庄严地承诺下来了。除了希特勒之外,没有什么德国人,认为这会有多大价值,纳粹将领有这种看法的则更少。现在,希特勒又可以打主意进行新的迫切的征服了。他对于其中最迫切的个在北方没有对他的盟友透露过半点风声。
第二十章 西线的胜利
1940年5 月10日,是个风和日丽的春日,天刚破晓不久,驻柏林的比利时大使和荷兰公使被召到外交部。他们得到里宾特洛甫的通知,德国部队即将开人他们的国家,以保卫他们的中立,抵御英法军队即将进行的进攻这正是个月以前对丹麦和挪威所提出的同个站不住脚的借口。德国发出的份正式最后通牒,要求两国政府不要进行任何抵抗。若有抵抗,定会遭到粉碎,而流血的责任,“完全要由比利时王国和荷兰王国的政府负责”。
在布鲁塞尔和海牙,正如以前在哥本哈根和奥斯陆样,德国使节分别将同样内容的电报送交各驻在国的外交部。十分有讽刺意义的是,在海牙递交最后通碟的是德国公使尤利乌斯冯齐希布尔克斯罗达伯爵,此人就是曾在1914年公开地把霍亨佐伦帝国刚刚破坏了的德国对比利时中立的保证叫作“张废纸”的德皇首相贝特曼霍尔维格的女婿。
在布鲁塞尔的外交部,当德国轰炸机在头上呼啸,炸弹在附近机场爆炸,把窗户震得咯咯作响的时候,德国大使贝劳许汪特踏进外交大臣的办公室,正从自己的衣袋里取出张纸来。保罗亨利斯巴克阻止了他。“我请你原谅,大使先生,让我先说。”
德**队刚刚进攻了我们的国家 斯巴克点也不打算压住他的愤怒感情说.德国对中立的忠实的比利时进行罪恶的侵略,这在25年之中,已经是第二次了。目前发生的事情,较之1914年的侵略,也许甚至更加可恶,既没有向比利时政府提出最后通牒,也没有提出照会或任何抗议。比利时是通741 过进攻本身才知道德国已经违反了它自己承担义务的历史将追究德国的责任。比利时已下定决心要保卫自己。
接着,这个为难的德国外交官开始宣读德国正式的最后通碟,但是斯巴克打断了他的话。“把文件交给我,”他说,“我愿意免掉你这个痛苦的任务。”
第三帝国对于这两个低地小国的中立曾作过无数次保证。比利时的独立和中立,曾经在1839年得到欧洲5 大强国“永久”保证,到1914年德国撕毁为止,这个条约被遵守了75年。魏玛共和国曾答应决不进攻比利时,希特勒在上台以后也继续重申过这个政策,并且也给了荷兰同样的保证。1937年1 月30日,这位纳粹总理在废除了洛迦诺条约以后公开宣称:德国政府已经向比利时和荷兰进步保证,它愿意承认和保证这两国领土的不可侵犯和中立。比利时在1918年以后曾明智地放弃过中立。到了1936年,由于第三帝国的重新武装和它在1936年春天重新占领莱因兰,比利时感到恐慌,又要用中立来保护自己了。
1937年4 月24日,英法两国解除了它对洛迦诺条约承担的义务,同年10月13日,德国也庄严地正式肯定它的决心,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下会破坏 比利时的 不可侵犯和领土完整,它在任何时候都将尊重比利时的领土如果比利时受到进攻,就准备给予援助从那天起,在希特勒对于低地国家的庄严的公开保证与他对将领们的私下谈话之中,就出现了种我们现在已很熟悉的口是心非现象。1938年8月24 日,他在谈到为他草拟的进攻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的个文件时说,如果占领比利时和荷兰,那对德国就“非常有利”,他并向军方征求意见:“在什么条件下才可以完成占领这个地区以及需要多长时间。”1939年4 月28日,希特勒在答复罗斯福时,再次强调他给予荷兰和比利时的“有约束力的声明”。但是,我们前面谈到,过了不到个月,5 月23日,元首却对他的将领们说:“必须以闪电的速度用武装力量占领荷兰和比利时的空军基地。无需考虑中立声明。”
他当时虽然还没有发动战争,但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