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明》 第259部分阅读

的时间,全部集结在了淮安府南的洪泽湖畔,同时集结在这里的,还有数百条转满了各种粮秣弹药物资的船只和三千余大中国水军将士,作为这一次右路军北上的后勤保障,随时为右路军提供支持。

而此时的淮安府,已经提前十天时间宣告了投降,淮安知府逃走,城中的一些官吏和守军杀掉了一些试图抵抗的同僚,打开了城门派人找到大中国的兵将,将淮安府献给了肖天健。

所以本来肖天健打算誓师之后,便先拿淮安府祭刀的想法也只有落在了空出,大军在他主持之下,实施完毕,便立即水6并进,沿着京杭大运河,浩浩荡荡的朝着北方开去。

而与此同时在山西的第一镇兵将们,也早已提前在雁门关一带完成了集结,作为军中主帅的阎重喜亲临了雁门关外,包括王承平、李凌风也都率部抵达了集结地,包括左路军监军卢象升,这个时候也早已提前一步,在侍卫的护随下日夜兼程来到了雁门关第一镇军大营之中。

卢象升这个时候出山,可以说是做了相当的思想斗争之后做出的决定,因为肖天健派人告诉他,此次虽然北上,是要推翻大明王朝,但是实质上他们的目的,却是要在北方和建奴进行一次决定双方命运的大决战。

所以卢象升最终还是放下了顾虑,毅然出山接受了肖天健对他的任命,公开了他未死的消息,并且提上了他新打造的一柄大刀,换上了一身戎装,以大中国监察院总监察兼任左路军监军的身份进驻到了左路军大营之中。

不但如此,卢象升还在这一年之中,千方百计的说服了被肖天健移送到汝州的孙传庭,使得孙传庭也最终答应了投效肖天健,并且接受肖天健的任命,赶往了南京城赴任。

卢象升的为人刑天军旧部的军将们都是知道的,对于卢象升这样一个耿直果敢而且忠勇的大明重臣,他们是非常尊敬的,而且像阎重喜、王承平、李凌风这样的军中重将,也是知道卢象升和肖天健之间的关系的,所以对于卢象升来他们军中充任监军一职,他们也都对卢象升很是客气。

卢象升虽然名义上身为左路军监军,但是也很清楚他这个监军,不同于大明的那种监军,是不能干涉像阎重喜他们这些刑天军旧部大将的指挥的,而肖天健拍他来左路军之中的主要目的,就是让他充当和官军之间的联络人员,说服那些官军不要和大中国防军作对,尽可能的减少相互之间的消耗,所以卢象升很清楚他的身份,到了军中之后,仅仅是象征性的接管了军中的宪兵,负责一些日常的纠察军纪的事情,根本不干涉阎重喜他们的指挥。

而卢象升以前的身份本来就是宣大总督,宣大军将之中许多人原来就是他的旧部,包括眼下宣大总兵杨国柱在内,都是他的老部下,当得知卢象升亲临雁门关之后,坐镇宣大的杨国柱很是纠结,卢象升派人给杨国柱送了一封他的亲笔信,告诉杨国柱,本次他们大军压境,绝非是想要和他们这些宣大兵将为敌的,而是要最终和建奴为敌,如果杨国柱他们这些官军不想投降的话,也无妨,他们大可率兵前往山海关一带,投入到洪承畴的麾下,但是必须要为他们大中第一镇的兵马腾开道路,他绝不想看到双方这个时候在雁门关兵戈相向,杀的血流成河!

杨国柱看罢了卢象升给他的亲笔信之后,哀叹了一声,下令在雁门关放空炮数十响,然后撤出雁门关三千守军,将宣大的大门彻底给大中左路军敞开,放左路军进入到了大同府境内。

其实杨国柱很清楚,现在宣大兵对刑天军(他们还是习惯上称肖天健的人马为刑天军)是毫无战意可言,眼下他麾下的这一两万兵将,吃的就是刑天军给他们提供的粮食,而且许多兵将还都是卢象升的旧部,这仗根本没法打,即便是他强撑着要打,雁门关也绝对守不住,最终只是白白的撕破脸,落得一个兵败的下场,与其这样,他倒还不如明智一点,主动让路,留下一些有生力量去找洪承畴去,增强一下长城沿线抵御建奴的兵力。

而阎重喜就这么率领左路军,可以说是不费一枪一弹,便进入到了雁门关之内并且很快便控制住了大同府大部分地区,接防了大同府和蔚州等地,而杨国柱则整兵后撤,双方远远向往,但是却一战也没打,便又开始逐步放弃宣府镇,使得左路军所部很快又逐步的接防了宣府镇一带,逐步接防了宣府镇的怀安卫、万全左卫、万全右卫,使左路军兵抵外长城沿线,替换掉了这一带的官军残部。

杨国柱顺便还暗中将宣大军中的一些老弱裁撤掉,抛给了卢象升来负责处理,对朝廷和洪承畴称这些人已经在对刑天军交战之中战亡,而他自己则带着剩下的万余宣大兵,出了居庸关朝着山海关一带赶去。

在这段时间,朝廷的京营方面却意外的和关宁军之间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冲突,而这次的冲突起因很简单,御守京师的大明京营此时还有三万余官军,在漕运断绝之后,他们的粮秣也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而朝廷虽然想尽办法,也不能满足这些京营兵将的需求,于是这些京营兵将们便开始纵兵在京师周边一带靠着行掠满足他们的需要。

在得知了关宁军接受了一大批刑天军为他们提供的粮秣的时候,镇守密云一带的京营兵将,便开始打上了这些接收自刑天军的粮秣,杨国柱在雁门关接收这些粮秣之后,便将其中绝大部分通过居庸关、怀柔、平谷等地,运往蓟州交给洪承畴,可是没成想密云的京营官兵,却在半路上截去了一大批粮食,还为此杀了几十个试图阻拦他们的宣大兵,双方顿时便闹得是不可开交了起来。

洪承畴得知消息登时大怒,立即上奏朝廷告了这支京营一状,要求崇祯处置为首的军将,并且将这批被劫的粮食立即交还给他们,这个时候朝廷可以说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对军队的控制能力,虽然崇祯为此也非常恼怒,现在他正是四面楚歌的时候,可是自己的官军之间却自己人跟自己人先打了起来,有心处置,但是又怕逼反了京营的官兵,这件事也就这么压了下来。

此事发生之后,关宁军是无不破口大骂,这些粮食明明是刑天军送给他们,让他们用来果腹和建奴打仗的,可是作为友军的京营却抢去了一大批粮食,这简直就是釜底抽薪之举,而朝廷方面却对此事似乎充耳不闻,坐视这些京营官军就这么夺了粮食,一些人甚至于当即便打算撂挑子不给大明朝廷干了,幸好洪承畴为了顾全大局,召集部将们,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诸将晓以利害,总算是劝服了这些手下军将们,令其弹压住各自麾下的兵将,这才没有在关宁一带闹出大乱子来。

随着刑天军的动手,建奴方面也在准备充足之后,皇太极抵达锦州城之后,集齐了各路兵马,亲自率领近二十万建奴大军,开始出锦州朝着宁远城杀奔了过来,在关外洪承畴已经迫于形势,提前放弃了宁远城北面的大批屯堡,将兵力收缩在了宁远城周边,所以沿途建奴大军基本上没有遇上什么有效的抵抗,便在三月十六的时候,长驱直入兵至了宁远卫城下。

而大明守军在洪承畴的调派之下,在宁远之外的白台山、老歪桃山、九龙山等地层层设防,抵御建奴军南下。

建奴军行至白台山之后,便遭遇到了明军第一次顽强的抵抗,镇守白台山的明军主将正是洪承畴麾下的第一猛将曹变蛟,曹变蛟乃是早年战死的大将曹文昭的侄子,和曹文昭并称大小曹将军,作战很是勇猛,曹文昭死后,曹变蛟便成了洪承畴手下的第一猛将,常年跟着洪承畴在陕西一带剿匪,前年洪承畴和孙传庭被调入卫,曹变蛟以功已经晋升为总兵官,也随同洪承畴移镇了关宁一带,此时他的麾下共有兵马三千余人,考虑到首战的重要性,洪承畴便将白台山这个宁远城的第一道防线交给了曹变蛟负责。

曹变蛟也没有辜负洪承畴对他的期待,在白台山一带利用建奴军轻敌冒进,突然率部杀出,和建奴军的前锋人马在白台山展开了一场激战,明军上下这个时候也知道他们已经是退无可退,在曹变蛟的率领下,打的少有的勇猛,这一战下来,曹变蛟领兵斩杀了建奴军过百人,还伤其近二百余人,成功的取得了一场在关宁军看来,算是一场“大捷”的胜利。

这一战大概也是这一次关宁大战之中很少的几个亮点之一了,虽说曹变蛟很是勇猛,但是毕竟久经沙场的建奴军也不白给,这场激战下来,曹变蛟麾下明军损失同样十分严重,虽然杀伤建奴军近三百人左右,可是他麾下付出的伤亡代价却超出了对手近一倍之多,这些建奴军可不像是以前曹变蛟对付的那些变民军,一个突击敌人便会大溃,轻易便可以取得胜利,建奴军在这方面上,远远超出了一般变民军数倍之多,不管是韧性上,还是个人战斗力上,都很强悍,所以曹变蛟即便是率军拼死作战,也未能取得太大的战果,而击退这一部建奴军之后,曹变蛟也不得不放弃了白台山,率部后撤向了老歪桃山和九龙山一带,和在那里布防的明军会和。

建奴军在白台山吃了一个小亏之后,便开始谨慎了起来,不再派出少量人马轻师冒进,而是开始集结兵力,呈扇面以兜状兜向了孤悬于关外的宁远城。

第八章 势如破竹

这次作为建奴大军前锋人马的还正是建奴正白旗和镶白旗两部,这两旗都是多尔衮三兄弟统领的兵马,而他们的存在无疑使对皇太极和他儿子豪格权位的一种威胁,像这样的大战,皇太极是绝不会放过削弱两白旗实力的机会的,于是多尔衮、阿济格、多铎三兄弟,自然而然就只能请缨充当建奴军的前锋,率领两白旗和部分蒙古八旗以及汉八旗的兵马,先行冲向了宁远城。

而此时宁远一带的官军兵力只有两万多人,毕竟有限的明军要防守宁远和山海关一带,洪承畴不可能将所有可用的人马都堆在宁远城一带和建奴军决战,故此在多尔衮三兄弟的进攻之下,洪承畴放在宁远城外围的几道防线,很快便被多尔衮等人的兵马突破。

这一战不能说官军兵将们不肯卖力,不管是镇守白台山的曹变蛟,还是镇守老歪桃山的王廷臣,乃至是镇守九龙山一带的吕品奇等军将,也都尽了力,各自率部和建奴军进行了一番激战,但是何奈官军士气本来就不高,加上兵力也没有建奴军多,也就是在白台山布防的曹变蛟,打了建奴一个措手不及,小胜了一场,之后因为兵力不足的缘故,眼看要被建奴大军包围在白台山一带,曹变蛟才不得不为了保存实力,率部撤离了白台山,而王廷臣则很快便在老歪桃山一带被多铎和阿济格的大军包围,王廷臣拒不接受多尔衮的劝降,领兵在老歪桃山一带和建奴展开了一场激战,可惜的是他的实力有限,而且是孤军奋战,经过两天的激战之后,力战之下王廷臣最终壮烈殉国,阵亡于两军阵前,麾下四千余兵将,被杀过半,其余的则几乎尽数被俘。

曹变蛟试图以残部救援王廷臣,但是却被多尔衮率部堵住,厮杀一场之后,曹变蛟兵败逃回了宁远城之中。

只有镇守九龙山的副将吕品奇在得知王廷臣兵败身亡之后,眼看力战不敌,最终率部投降了多尔衮的建奴军。

至此宁远城外围战经过了六天时间之后,全线崩溃,随即建奴大军便将宁远城包围了起来。

虽然洪承畴想要再宁远城拖住建奴军一段时间,迟延建奴军南下的速度,为后方山海关一带的布防争取一些时间,但是何奈大明官军到了这会儿,战斗力已经相当虚弱,即便是像曹变蛟王廷臣这样的军将愿意死战,也无法改变他们的劣势,使得宁远城外围战仅仅是几天时间,便全线崩溃。

无奈之下,洪承畴只得率领剩下的祖大寿所部、曹变蛟一部等一万余人困守于宁远城之中,并且急忙派人向京师求援。

虽然大明到了这会儿已经是四面楚歌,可是当得知洪承畴和祖大寿等兵马被围于宁远城的时候,皇帝朱由检还是表现出了他值得令人钦佩的一面。

到了这个时候,朱由检虽然已经得知肖天健的刑天军已经开始分三路大军直扑京畿,内心中也很清楚大明很可能就在今年之内,便要覆灭,可是他对于建奴的出尔反尔还是愤怒异常。

而就在三天前,他又得知了刑天军左路军人马,在叛臣卢象升以及贼将阎重喜等人的率领下,“击败”了宣大总兵杨国柱,占领了大同府全境,同时“逼迫”杨国柱不得不率部从宣府镇一带退入到了居庸关之内,放弃了宣府镇,使得宣大之地也在几天时间之内,便迅速的丢失,朱由检同样恼怒异常,但是在这个时候,他还是选择了令杨国柱和宣化密云总兵唐通,率军奔赴山海关,驰援被围于宁远城的洪承畴所部。

另外吴三桂死后,山海关已无大将,在朝臣的请命之下,崇祯再一次将已经在京师去职的吴襄起复,再次任命吴襄为山海关总兵官,令其立即出京奔赴山海关,主持山海关防务。

在这段时间里,崇祯也仔细的回顾了一下自己这几年来的过失,对于肖天健,他自然是痛恨无比,但是对于建奴方面的恨意,甚至超出对肖天健恨意的十倍。

仔细回想一下大明之所以走到眼下山穷水尽的地步,朱由检认为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在建奴身上,自从野猪皮努尔哈赤在辽东起兵造反之后,大明的财政便开始陷入到了困境之中,从天启年间开始,大明的财政收入便主要倾斜到了关外对付建奴的事情上,以至于国内灾荒连连,却无力赈济,还迫于北方的局势,不断的加饷加赋,最终搞得天下狼烟四起,变民到处揭竿而起。

所以眼下虽然大明覆灭在即,朱由检还是暗下决心,要守住山海关一带,不能再让建奴南下了,面对着这样的局面,朱由检在这个时刻,选择了将手中还能调动的主要兵力投入到了关宁战场上去。

为此他还将总兵官唐通招入京城之中,亲自提点了一番,对唐通给予了厚望,希望唐通能在这个时候发挥关键的作用,将洪承畴救回山海关,同时也召见了即将离京赴任的吴襄,希望他能守住山海关一线,不能再放建奴大军入关。

唐通和吴襄开始都很感动,一个个拍胸脯保证不会辜负圣望,一定要挡住建奴入关,之后出京各自率部朝着山海关行去。

大批官军在杨国柱和唐通的率领下,开始离开京畿之地,奔赴了宁远城,顿时使得京畿之地更加兵力空虚了许多,为了防范刑天军左路军从居庸关叩关入犯京城,无奈之下的朱由检只得下旨令现任的兵部尚书傅宗龙率部返回京师,镇守京师一带,并且派出了大将周遇吉去坐镇居庸关,抵御刑天军的攻势。

于是整个大明最后可用的兵力,都开始朝着京畿一带汇聚,没几天时间,在刁正的统领之下,大中朝中路军便势如破竹的拿下了广平府,兵锋直指真定府。

整个中国北方三股势力就此在明崇祯十四年、大中天元元年、清国崇德六年间,展开了一场有关三方生死存亡的大对决。

这场对决的主角其实只能说是建奴和大中两方面,至于貌似正统的大明王朝,在这场对决之中,已经彻底的沦为了从属地位,已经不能称呼其为主角了。

大中朝的北伐起兵稍晚于建奴军几天时间,但是对肖天健来说,大中这边所面临的局势,却要比建奴方面稍好一些,毕竟到这个时候,大明最后一支有一定战斗力的军队,主要都集中在了关宁一带,至于关内各地留守的官军,却基本上都已经没有什么战斗力了。

三月十七肖天健领兵出淮安府之后,沿着大运河便开始一路北上,沿途不断的攻击尚没有投降的官府城池,在肖天健强大的右路军兵锋面前,各地方官府守军,根本就没有任何与之相抗的兵马,于是在肖天健的督帅之下,沿途州府县城可以说是如同摧枯拉朽一般的纷纷被大中朝右路军攻破,更多地方官军和官吏,则直接在大中右路军兵锋所指之下,纷纷主动投降,归顺了大中朝。

所以右路军沿着大运河一带的攻势非常顺利,一个月的时间不到,他们便在肖天健的统御之下,从淮安府一直攻到了临清城下,沿途所经清江、徐州、济宁、东昌府等运河沿线的重镇要么直接投降,要么便在右路军大军兵锋之下,迅速的被攻破。

为了阻止肖天健的大军沿着运河北上,官府也想了一些办法,比如说破坏沿途的船闸、在运河之中沉船堵塞运河,但是这些举措对于肖天健的右路军来说,收效甚微,在军事力量上,各地官府根本无法和右路军相抗,每每遇上官府试图阻塞运河,肖天健往往振臂一呼,便有无数百姓应声而来,帮着大中军队疏浚河道,修复破坏掉的水闸船闸之物,再加上此行军中有精锐工兵营随行,这些工兵部队则承担下了大量的修复工程,使得官府方面做出的努力,往往起不到足够好的效用,右路军如同一把利刃一般,继续朝着北方势如破竹一般的进展着。

天元元年二十二,徐州知州开城献降,三月二十九济宁城被右路军攻破,守城知州被杀,四月初六东昌府被破,四月初七,刘耀本从东昌府分兵直扑济南府,三日时间,济南府宣告投降,一天后泰安州也宣布投降,四月十七日,刚好就是大中朝北伐满一个月的时间,肖天健便率军出现在了临清城下。

而负责镇守山东的山东都督总兵官刘泽清在这一个月时间里,根本就没有起到半点作用,他领麾下两万官军,是一退再退,接连放弃多座城池,比肖天健麾下的右路军要快两倍的时间,先是从泰安州奔入济南府,接着放弃济南府又逃往了滨州,可以说一仗都没有跟右路军打,便在四月中旬逃到了滨州,开始在滨州喘息了起来,他麾下的两万官军,在这一个月的奔逃之中,逃卒甚多,等他跑到滨州的时候,两万官军逃得仅剩下了四千人还弱,根本上彻底的失去了和大中国防军相对抗的实力,成为了一支惊慌失措的军队,充其量称其为匪兵也差不多。

第九章 战略失误

与此同时,三月间在陕西潼关一带也发生了一场激战,这一仗是大中第二镇军一部和李自成大顺军之间发生的一场大战,“大顺皇帝”李自成怒于肖天健不承认他的身份和地位,一怒之下悍然发兵两万余人,在大顺大将刘宗敏和李双喜的率领下,试图抢占潼关,进而打通道路,从潼关一带兵发河南,趁着肖天健的大中军正在集结兵力北伐之际,对肖天健的大中国进行一场所谓的征讨,其实说白了,还是李自成想要趁着这个机会讨巧,从肖天健手中抢夺河南的地盘,扩大他的实力。

但是他们的行动却稍慢了一步,留守河南的第二镇部分兵马提前一步接防了潼关,并且在潼关严阵以待,刘宗敏和李双喜率部抵达潼关之后,便立即遭到了他们的迎头痛击,虽说刘宗敏和李双喜所部有兵力上的优势,可是战力上完全不能和正规的大中军相媲美。

刘宝手下的大将范胜领兵出潼关正面迎击大顺军,两军在潼关一带激战数日时间,刘宗敏和李双喜损兵折将大败而逃,两万大顺军在数千大中军的兵锋之下,死伤逾千,被俘数千人之多,刘宗敏和李双喜二人麾下的大顺军整体崩溃,各自夺路而逃,纷纷溃逃回了西安府。

还有大明陕西总兵高杰,在西安府被破透围而出之后,向北逃到了鄜州(现富县),高杰到了这个时候,麾下残余官军不足两千人,而且鄜州穷的叮当响,既无粮也无饷,军心大散,可谓是穷途末路了,时下陕西的大明官方可控制之地已经仅剩下了西面甘肃一带,可是那里却人口极度凋敝,根本无法让高杰立足,而且南面是李自成的大顺军控制区,东面和北面则已经是大中军控制区,高杰连逃到其它省去都没有路可走,困在鄜州一带整日间惶惶不可终日。

高杰的身份天下尽知,他本来是李自成的一个部下,可是这家伙贪色,居然和李自成的妾室邢氏勾搭成j,后来事发之后,他干脆拐了邢氏叛离了李自成,投降了官军,被受官归入到了总兵贺人龙的麾下。

高杰归顺朝廷之后,招降了不少李自成麾下的兵将,然后领兵处处和李自成作对,几次打的李自成落荒而逃,险些被高杰给抓住弄死,而高杰也因功逐渐的被朝廷拔擢了起来,特别是贺人龙率部入湖广的时候,高杰未能和贺人龙同行,结果贺人龙兵败被俘,投降了刑天军,高杰便随即被提拔成了总兵官,继续在陕西跟着傅宗龙和汪乔年围剿李自成所部。

可以说高杰这么多年来,一直都在和李自成为敌,再加上他给李自成戴绿帽子这件事,让李自成对他可以说是恨之入骨,恨不得生吃他的肉,喝他的血,以报高杰跟他之间的深仇大恨。

现如今李自成复振,高杰则兵败逃到鄜州,可以说沦入了穷途末路之中,正在这个时候,高杰在鄜州的军营之中来了一个人,要求见高杰,高杰一看顿时便哭笑不得了起来,原来来找他的人是他的故交,正是贺人龙的侄子贺方。

贺方也不跟高杰客气,直接便对高杰分析了他时下的处境,告诉高杰他已经是走到了绝路上了,而他叔父贺人龙念在高杰在他麾下效力多年的情分上,不愿看到高杰就这么最终落得一个死无葬身之地的下场,于是便派他来见高杰说可以给他一条活路。

高杰不用想也知道,贺方这是替大中军来游说他投降的,于是思量了一下之后,想到现在天下之大,已经无他容身之处了,如果他想活下去的话,投降李自成肯定是送死,继续顽抗,不管是李自成还是大中军一方,都有实力一口吃掉他,所以他时下也唯有投靠大中军一途了,于是两个人没有太多废话,高杰便答应了贺方,投降大中朝,从今以后改为向肖天健效力。

高杰投降肖天健是没有什么顾虑的,他很清楚肖天健和李自成之间是不可能有什么回旋的余地的,今后有朝一日,肖天健和李自成肯定是要分出一个胜负生死的,而肖天健的大中朝实力,要远超过李自成何止数倍,而他和肖天健一样,都是李自成的仇人,只不过肖天健后来自成一体,继续干造反的事情,而他叛离了李自成投效了大明朝廷,两人之间没有什么宿怨可言,他高杰这么多年来,也没有一次和刑天军正面为敌,所以他根本也不用担心投降肖天健会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最最不济肖天健也不会杀他,他大不了今后不再为将,去买块地当他的富家翁好了。

于是高杰在三月间便投入到了大中朝的怀抱之中,他的所部就地在鄜州接受了整编,裁撤掉了军中的兵油子兵痞子和老弱之士,高杰被授予大中国防军营将之职,而贺方则留在了高杰军中,充任了副营将的军职,总之肖天健是摆明了态度,要和李自成为敌到底了,收高杰,重用高杰,都是做给李自成看,故意让李自成暴怒,虽说这么做有点不太地道,但是争夺天下没有什么卑鄙不卑鄙只说,只要能打击敌人,便可以无所不用。

事后李自成得知高杰投靠了肖天健并且被肖天健重用的消息之后,果真气的是七窍生烟、暴跳如雷,声称要兵发鄜州,再一次和刑天军分一个高下,几乎可以说是陷入到了半疯狂的状态,何奈李自成虽然热血上头有点失去了理智,但是手下人却还保持着一定的清明,他们刚刚在潼关新败,眼下士气低落,再和刑天军过招的话,搞不好便又会吃一场大败。

而且败回西安府的刘宗敏和李双喜等兵将们,一个个提起刑天军,就有点不寒而栗,他们这两年自认为他们大顺军已经是非常厉害了,而且火器也装备了不少,本以为现如今可以和刑天军正面相抗了,可是让刘宗敏和李双喜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实在是太高看他们的大顺军的实力了。

两军在潼关一战之中,刚刚一列阵,还不等他们发动进攻,便被大中军那边劈头盖脸的用各种大炮给揍了一顿,顿时便将他们的阵型打得大乱,他们本来不是没有大炮,但是他们带去的大炮要么是太轻太小,根本打不着对方,要么就是太重太笨,很难操作,而且他们没有集中使用火炮的思想,大炮也来不及展开反击,便被刑天军的大炮齐射打的血肉横飞,当即阵型便开始混乱。

而那些刑天军的兵将们则趁着大顺军开始混乱的机会,如墙一般的朝着他们平推了过来,而后便是在几十步之外放列,开始成排成排的朝着大顺军开火,打的刘宗敏和李双喜根本是无力招架,大顺军转瞬之间便开始溃乱,虽然李双喜率领骑兵进行了一次反击,可是却还是未能突破大中军的防线,大批骑兵便被打死打伤在了刑天军阵列之前。

眼看着大顺军这边如同被杀鸡宰羊一般的屠杀,大顺军许多兵将便承受不住,开始崩溃,刘宗敏好不容易收拢住兵马,可是大中军那边便又杀了上来,如此几天下来,大顺军可以说是屡战屡败,他们的火器根本就无法和大中军对抗,放列对射的结果,只能是他们的火铳手以极快的速度,便被大中军的火铳手射杀,以至于最终整个刘宗敏和李双喜麾下的大顺军都彻底失去了斗志,被范胜率领的大中军杀了个屁滚尿流,逃回了西安府。

所以这些逃回西安府的大顺军兵将,将大中军的厉害说的是神乎其神,一个个一提到和大中军交手,便吓得是有点魂不附体,这种恐惧迅速的在大顺军之中四处蔓延,以至于整个李自成的麾下兵将,都产生出了惧意,不愿意再跟大中军交手了。

当听李自成又要派兵去打鄜州的时候,这些文臣武将们于是立即纷纷劝解,说现如今他们立足未稳,粮秣皆缺,实不易现在和大中军大动干戈。

宋献策更是提出一个建议,时下大中军正在肖天健的率领下北伐大明京师,这个时候他们可以坐山观虎斗,一边加紧经略陕西西北各地,一方面观望一下大中军这一次北伐的战事情况,因为这一次大中军北伐,大明已经不是他们最主要的目标了,而他们最主要的目标却是要在京师一带,和建奴军进行一场大会战。

一旦大中军这一场决战之中落败的话,他们大顺军利用这段时间的扩张,便顺势可以趁着大中朝虚弱之际,挥师东进夺占他们所控制的地盘,眼下他们实力尚有不足,还是最好不要和大中军进行太大规模的作战!

李自成震怒之后,冷静下来考虑考虑,也是这个理,他还是小看了肖天健麾下的兵将的厉害,本来他以为派出刘宗敏和李双喜这两员大将,率领两万余大顺精兵,趁着这个机会,完全可以攻下潼关,顺势攻入河南境内,抢占一部分肖天健的地盘,充实一下他的实力,但是没成想肖天健手下仅仅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军将范胜,仅仅率领着四千不到的少量大中军,便将刘宗敏和李双喜打的大败亏输,损失了近半的兵马,逃回了西安府,可见的大中军虽然集兵北上,但是却还是留下了足够的实力,来守御他们的地盘的,以他目前的实力,想要从肖天健嘴里面掏出肉来,却是有点不太现实。

如此一来,他便不能再小看肖天健麾下的那些兵马了,现如今他刚刚攻下西安府,根基尚且不稳,地方势力还屡屡在进行着反扑,许多地方的地主豪绅们,还没有被他降服,各自结堡自卫,对他的大顺国进行抵抗,再加上他眼下粮秣已尽,也无力对肖天健的地盘发动大规模的战事,现如今倒不如先听宋献策的建议,先尽快占领陕西大部地盘,稳住自己的阵脚再说,观望一下这一次肖天健北伐的结果。

宋献策说的不错,如果是肖天健这次北伐,一旦和建奴大军决战失利的话,那么无疑对肖天健将是一个非常严重的打击,他到时候也正好利用肖天健最虚弱的时候,趁机去再夺占肖天健的地盘,趁他病要他命,到时候他便可以名正言顺的称皇了!

于是李自成最终还是暂时压下了这口气,没有兵发鄜州,而是转而开始调动兵马,开始朝着陇州、庆阳府、平凉府一带攻进,并且调集兵力,对西安府、凤翔府一带的地主豪绅们的庄堡发动清剿,以此来获取部分粮秣。

其实肖天健这一次北伐之前,发诏惹怒李自成,在战略上并不是一件明智之举,因为他北伐在即,麾下的主力兵马基本上要投入到北方的战场上去,各地留守的兵马数量便会相对有限,大中国后方便会比较空虚,而他这个时候选择下诏激怒李自成,肯定会激怒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发兵和他作对。

这么一来,他们大中朝便要同时在几个方向上用兵,出了他调集的北伐大军之外,在西面他还要和李自成打,而李栓柱和罗汝才这个时候还在攻打四川,大中国新立不久,各种基础还不算很稳,同时应付这么多方向上的大战,显然是使得他们的物资供应和财政方面捉襟见肘。

故此当初他在南京城下诏不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政权的时候,朝中许多文臣便提出过反对的意见,建议肖天健暂时不要去激怒李自成为妙。

可是肖天健在这一段时间里,也自尊心有点严重膨胀了,而且变得有点刚愎了一些,以至于放弃了他早年那种韬光养晦的策略,还是悍然下旨不承认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至于招致李自成的大怒,试图派兵攻打潼关,兵发河南之地。

这一点上,肖天健可以说是犯下了一个不小的战略上的失误,但是他这种失误,最终却并没有酿成大祸,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他麾下有大批骁勇善战的兵马,再加上他的名气这个时候正是如日中天之时,潼关守将很乖巧的配合他大中朝,投降了他,使得范胜轻取了潼关这个战略要隘。

而范胜更是以少击多,在潼关大败了李自成派出的大顺军,取得了一场关键性的胜利,打的李自成和他手下的兵将们害怕了,没敢继续集结兵力,对大中国所控制的地盘发动进攻。

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一旦刘宗敏和李双喜率军先于范胜控制住了潼关的话,那么范胜想要再在潼关一带取得这样的大捷就非常困难了。

到那个时候,李自成的大顺军出潼关猛击河南的话,他大中国便会腹背受敌,最终甚至可能会影响到他的北伐大计,一个不小心,便可能会招致巨大的战略失利,导致他大中朝全盘尽输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肖天健这一次的失误,可以说很侥幸的没有引起大祸,但是在后世,许多军事学家和史学家,在研究这段历史的时候,都发现了肖天健在这一次决断上的失误,为此后世有不少人撰文专门讨论这一次的事情,为此还引发了一次学术大讨论,闹的是不可开交。

但是失误归失误,历史就是历史,肖天健虽然有很大成分的失误,但是有一点谁也不能否认,肖天健这个时候,手中拥有的精锐兵马,无疑是他最大的本钱,他麾下的精兵强将,却最终弥补了他这一次战略上的失误,这可是实打实的实力表现,谁也无法不承认这一点。

事后就连肖天健仔细回想当初在南京城发布的这一连串的诏书的时候,自己也惊出了一身冷汗,在他晚年所写的回忆录之中,还专门分出章节,对这一次的决断进行过一次检讨。

第十章 定四川

再说一下罗汝才和李栓柱那边的情况,崇祯十三年年末的时候,李栓柱便率领了一万多他麾下第三镇的兵将,攻入到了四川,并且攻克了夔州,夺取了这个重要的入川的桥头堡。

随即在崇祯十四年也就是天元元年年初的时候,罗汝才便也赶回了荆州坐镇,征发物资和兵马源源不断的开始进入夔州,支援李栓柱所部。

李栓柱这个老将,现如今已经是一个非常成熟的将领了,完全已经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在率部攻下了夔州之后,他便开始稳扎稳打的朝着重庆府方向进兵,先是在一月间打下了万县(今万州)进而很快攻下了达州,在达州一战之中,李栓柱遭遇到了四川名将张令,张令此人乃是四川非常有名的一员猛将,善使强弩,有着神弩将的称呼,在四川一带的大将之中,身份仅次于女将秦良玉,在这个时候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葬明 倒序 正序

《葬明》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