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第 45 部分阅读

计划”完成后,德国就会拥有支相当强大的舰队,能够同英国在海上较量。但现在是1939年9 月3 日,即使希特勒不听他的话硬要打,雷德尔也很清楚,他既没有必要的海面舰只,也没有足够的潜水艇可以对大不列颠进行场有成效的战争。

这位海军元帅在日记里暗自写道:今天,同法国和英国的战争爆发了。根据元首原先的断言,我们完全没有必要预计这场战争会在1944年以前发生。直到最后分钟,元首还认为这场战争是能够避免的,即使这意味着推迟波兰问题的最后解决也在所不惜

就海军而言,我们的装备显然不足以同英国进行这场巨大的斗争潜艇部队仍然太软弱无力,不能在战争中起决定性的作用,而海面船只在数量和实力方面都不如英国舰队,即使全部动员,我们只能做到壮烈地为国牺牲

虽说如此,1939年9 月3 日晚上9 点,正当希特勒动身离开柏林的时刻,德国海军出击了。德国30号潜艇在赫布里底群岛以西大约200 英里处,事先不经警告就用鱼雷击沉了正从利物浦驶往蒙特利尔的英国邮船“雅典娜”号,船上载有乘客1400人,有112 人死亡,其中有28名美国人。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了。

第十八章 波兰的覆亡

1939年9 月5 日上午10点,哈尔德将军同德国陆军总司令冯,勃劳希契将军和北方集团军司令冯包克将军谈了次话。他们对德国进攻波兰后第五天早晨的形势作了番估计之后,致认为,“敌人实际上已经被打垮了”。 哈尔德日记语冯。克鲁格将军所率领的第四军团从波麦腊尼亚向东推进,冯。库希勒将军所率领的第三军团从东普鲁士向西推进,两军会师后,夺取走廊的战斗在前天晚上就宣告结束了,在这次战役中,海因兹。古德里安将军用他的坦克初次显露头角。他的坦克在穿过走廊向东驰进的时候,在某个地点遭到波莫尔斯卡骑兵旅的抗击,作者在几天以后来到现场,目睹了这场屠杀所留下的怵目惊心的惨象。它象征着整个短促的波兰战役。

战马与坦克搏斗骑兵的长枪与坦克的大炮对抗尽管波兰人英勇顽强,但在德军的进攻下却归于土崩瓦解。这是他们,也是全世界第次领教闪电战的滋味:突然的奇袭;成群的战斗机和轰炸机在头顶上吼叫着,进行侦察和袭击,散布着烈火,制造成恐怖;斯图卡式战斗轰炸机俯冲时发出凄厉刺耳的声音;整师整师的坦克横冲直撞,如人无人之境,天推进三四十英里;能够迅速开炮的摩托化重炮甚至在坎坷不平的波兰道路上也能以每小时40英里的速度滚滚挺进;连步兵也行动神速,150 万乘坐机动车辆的大军,通过错综复杂的无线电电话和电报网所组成的电讯系统统指挥,协调行动,这真是人世间前所未见的机械化大屠杀。

不到48小时,波兰空军就被摧毁了。500 架第线的飞机大部分没有来得及起飞就在自己的机场上被德国的轰炸机炸毁了。626 地面设施全部被毁,大多数地勤人员死的死,伤的伤。波兰第二大城市克拉科夫于9 月6 日陷落。当天夜晚,波兰政府从华沙逃到卢布林。第二天,哈尔德就忙着拟制计划,准备把军队调往西线,虽然他并没有看到西线有任何动静。9 月8 日下午,第四装甲师到达波兰首都外围;同时在这座城市的正南方,从西里西亚和斯洛伐克北上的莱希瑙将军的第十军团占领了基埃尔策,李斯特的第十四军团开到维斯杜拉河同散河汇流处的散多梅希。

不到星期,波兰的陆军就被击溃了,波兰所来得及动员的35个师,绝大部分不是被击溃就是在包抄华沙的钳形攻势下陷入重围。现在留待德国人完成的“第二阶段”工作是:对那些在包围中张惶失措溃不成军的波兰部队缩小包围圈并消灭他们;同时还要在东面100 英里处完成另个更大的钳形攻势,以包围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布格河以西地区的波兰残部。这阶段从9 月9 日开始,到9 月17日结束,包克的北方集团军的左翼向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进逼,古德里安的第十四军于14日到达那里,两天后攻占该城。9 月17日,这个军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南50英里处的符沃达瓦同李斯特第十四军团的斥候部队会师,第二个巨大的钳形包抄攻势就在这里合围。这场“反功”,正如古德里安后来所说的,在9 月17日就“完全见分晓了”,全部波兰军队,除了俄国边境上的小撮而外,都已陷入包围之中。华沙三角地带和西边的波森附近还有被包围的波军在顽强抵抗,但是他们失败的命运已经注定。波兰政府,或者说波兰政府的残余,在饱尝德国空军的轰炸与扫射之后,于15日逃到罗马尼亚边境上的个村庄。对于这个政府和这个自尊的民族来说,切都完了,只有那些仍旧坚持不屈的部队的士兵还在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刚强精神继续牺牲。

现在轮到俄国人侵入这个备受蹂躏的国家,攫取它的份赃物了。

俄国人侵入波兰

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像所有其他国家的政府样,对德军在波兰的军事入侵进展得如此神速,感到大吃惊。9 月5 日,莫洛托夫以书面形式正式答复纳粹叫俄国从东方进攻波兰的要求时还说,苏联将在“适当的时机”出兵,但“这时机现在尚未到来”。他认为“操之过急”会有损苏联的“事业”,不过他郑重提出,即使德国人先到了那里,他们也必须严守德苏条约秘密条款中致同意的瓜分波兰的“分界线”。由此可见,俄国对德国人是感到不放心的。同样也可以看出,克里姆林宫以为德国还需要经627 过段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征服波兰。

但是在9 月8 日午夜12点敲过不久,德国的个装甲师到达了华沙外围之后,里宾特洛甫给驻在莫斯科的舒伦堡发了个“绝密”的“急”电,声称波兰战事“进展之神速甚至也出乎我们的预料”,因此德国希望知道“苏联政府的军事意图”。次日下午4 点10分,莫洛托夫作了回答,他说,俄国将“在最近几天之内”采取军事行动。同天,这位苏联外交人民委员在作出上述答复之前就已经“为德军进入华沙”正式向德国人致贺了。9 月10日,莫洛托夫和冯德舒伦堡大使碰到了个大难题。这位外交人民委员首先告诉德国大使,苏联政府“完全没有料到德国会如此迅速地取得军事胜利”,因此苏联现在处于“为难的境地”。然后他就提出了克里姆林宫用什么借口侵入波兰的问题。据舒伦堡打给柏林的“特急绝密”电来看,苏联准备用的借口是:波兰正在瓦解,因此,苏联有责任援救受到德国“威胁”的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 莫洛托夫说 为了使苏联在群众面前师出有名,同时避免使苏联看来像个侵略者,这样解释下是必要的。同时,莫洛托夫还抱怨说,据德意志通讯社最近的报道,冯勃劳希契将军已宣布“德国东部边境上的军事行动已经没有必要”。莫洛托夫说,如果真是这样,如果战争真已结束,那么俄国“就不能再发动场新的战争”。他对整个局势感到非常不痛快。使得事情更加复杂的是,9 月14日,莫洛托夫把舒伦堡找到克里姆林宫来,通知他红军将在他们原先预计的时间之前出动,然后问他德国什么时候可以攻陷华沙。为了师出有名,俄国人必须等到波兰首都陷落之后才能出兵。

这位人民委员提出了些令人难以答复的问题。华沙将在什么时候攻破如果俄国出兵要把罪名归在德国身上,德国人愿意不愿意9 月15日晚,里宾特洛甫通过德国大使转给莫洛托夫份“特急绝密”电报,回答了这些问题。他说,德军在“最近几天之内”就可以占领华沙。德国“欢迎苏联现在就采取军事行动”。至于俄国打算找个借口把罪名推在德国身上,那是“绝对不行的这种做法违反德国的本意不合当初在莫斯科缔结的协定而且会使两国以互相敌对的面目出现在全世界面前”“最后,他要求苏联政府确走他们进攻波兰的“日期和时间”。

第二天晚间苏联政府就确定了出兵日期,在缴获的德国文件628 中发现有舒伦堡的两份电报,叙述作出决定的经过,淋离尽致他说明了克里姆林宫的诈。

我在下午6 点会见了莫洛托夫 舒伦堡在9 月16日的电报中说 ,莫洛托夫宣布,苏联即将进行军事干涉──也许就在明后天。斯大林正在同军队领导人开会奠洛托夫还说苏联政府将提出以下的理由作为借口:由于波兰国家已经归子瓦解市不复存在,因此,同波兰缔结的切协定也归于无效,第三国可能会利用目前出现的混乱局面。苏联政府认为,自己有责任进行干预以保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族同胞,使这些不幸的人民有可能在和平的环境中安居乐业。

由于唯有德国可能是这里提到的“第三国”,舒伦堡对这种说法表示反对。

莫洛托夫承认,苏联政府提出的理由在德国人听起来确实有点不入耳,但他要求我们体谅苏联政府的苦衷,不要在这点小事上斤斤计较。苏联政府实在找不到其他的理由,因为苏联以前从来没有过问过住在波兰的少数民族同胞的情况,目前的干涉行为对外说来总得要找个理由。9 月17日下午5 点20分,舒伦堡又给柏林发了个“特急绝密”电。斯大林于两点接见了我他告诉我说,红军将于6 点钟越过苏联边界苏联飞机将自今天起轰炸利沃夫 伦堡 以东地区。

当舒伦堡对苏联公报中的三点提出异议之后,那位俄国独裁者“立即欣然”做了修改。

于是在9 月17日早晨,苏联就开始蹂躏这个已经被打倒的国家了,理由就是上面那个站不住脚的借口由于波兰已经不复存在,因而波苏互不侵犯条约也就不再有效,苏联必须保护它自己的利益以及波兰境内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少数民族同胞的利益。这还不算,苏联政府还通知莫斯科的波兰大使,俄国将在波兰冲突中严守中立第二天,9 月18日,苏联军队和德国人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会师了。正好是21年以前,诞生不久的布尔什维克政府曾在这里背弃了俄国和西方协约国的同盟关系,屈辱地接629 受了德军极为苛刻的单独媾和条件。

现在他们虽然和纳粹德国狼狈为,从地图上抹掉了波兰这个古老的国家,但是俄国人马上就对他们的新伙伴产生了怀疑。斯大林在苏联发动侵略的前夕接见德国大使时就已经表示,他怀疑德国最高统帅部是否会烙守莫斯科协定而退回到双方致同意的分界线上去。舒伦堡将这件事如实地报告了柏林。这位大使极力向他保证,要他放心,但是显然没有多大效果。“有鉴于斯大林的多疑是尽人皆知的,”舒伦堡在给柏林的电报中说,“最好能授权给我再发表个足以消除他最后疑虑的声明。”第二天,9 月19日,里宾特洛甫电告那位大使,让他“告诉斯大林,德国定遵守我在莫斯科签定的协议,我们把这个协定看做是德苏两国新的友好关系的基石”。虽然如此,这两位同床异梦的伙伴之间的摩擦并未停止。9 月17日,这两个伙伴在拟定份联合公报为德苏共同消灭波兰的行为。洗刷”时,在措辞上又发生了分歧。斯大林反对德国人的底稿,因为,它把事情说得过于坦率了”。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的份不愧是诡辩杰作的草稿,硬要德国人接受。这份公报声称,德国和俄国的共同目标是“恢复由于波兰国家的崩溃而受到破坏的和平与秩序,协助波兰人民为他们的政治生活造成新的条件”。在寡廉鲜耻方面,希特勒碰着斯大林可以说是棋逢对手了。

这两个独裁者似乎度打算以拿破仑的华沙大公国为蓝本,保留个残存的波兰国家,以缓和世界舆论,但是9 月19日莫洛托夫透露,布尔什维克对于这个问题正在重新考虑。他先对舒伦堡提出愤怒的抗议,指责德军将领无视莫斯科协定,企图攫取应归俄国所有的土地,接着就言归正传。莫洛托夫暗示 舒伦堡在给柏林的电报中说 ,苏联政府和斯大林本人已经放弃了原先允许个残存的波兰存在的意图,现在想以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杜拉河散河为界分割波兰。苏联政府希望立刻就这问题进行谈判。

由此可见,首先提出完全瓜分波兰,不许波兰人成为个独立民族存在的,是俄国人,德国人当然求之不得。9 月23日,里宾待洛甫电告舒伦堡,叫他通知莫洛托夫,“俄国方面关于以著名的四河为界的主张同德国政府的看法完全致”。他表示愿意再度630 飞往莫斯科讨论与此有关的细节问题,并确定“波兰地区的最后结构”。

这次斯大林亲自主持谈判。他的德国盟友总算领教了他在这次讨价还价的谈判中是多么不讲情谊寡廉鲜耻不择手段,这点,他的英美盟友以后也会领教到。这位苏联独裁者于9 月25日晚间8 点在克里姆林宫召见了舒伦堡,这位大使回去以后,当夜就打电报给柏林,就某些严酷的现实问题提出警告,并且指出德国可能偷鸡不着蚀把米。

斯大林声称他认为留下个独立的残存波兰国家是错误的。他建议,从分界线以东的领土上,把直延伸到布格河为止的整个华沙省划归我们所有。作为交换,我们应该放弃对立陶宛的要求。斯大林还说,如果我们同意,苏联将立刻依据8 月23日的 秘密 议定书着手解决波罗的海各国的问题,并且表示希望德国政府在这方面给予慷慨的支持。斯大林特别指明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不过没有提到芬兰:这是桩狡猾而又狠毒的买卖。斯大林准备用已经被德国攻占的两个波兰省份交换波罗的海各国,他已经帮了希特勒个大忙,使后者有了进攻波兰的条件,现在他要利用这点,钻空子尽可能多捞把。此外,他这样建议也是要求德国人把所有的波兰人全接过手去。他作为个俄国人,从几百年的历史教训中深深知道:波兰人丧失了独立之后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让德国人为他们伤脑筋去吧俄国人才不管呢,而另方面,他却可以取得第次世界大战以后从俄国割走的波罗的海国家,它们的地理位置为苏联提供了绝妙的屏障,可以防御德国这个盟友的突然袭击。

里宾特洛甫于9 月28日下午6 点乘飞机第二次到达莫斯科,在前往克里姆林宫之前接到柏林打来的两份电报,知道了俄国人正在捣什么鬼。这是德国驻塔林的公使发来的电报,其中说,爱沙尼亚政府刚才通知他,苏联已经以“立刻发动进攻作为严重威胁手段”,要求在爱沙尼亚境内建立军事和航空基地。当天深夜,里宾特洛甫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作了长时间的商谈之后,打电报报告希特勒,“就在今夜”将缔结项条约,根据这项条约两师红军和旅空军将驻扎在“爱沙尼亚领土上;但在目前这段时间内暂不废除爱沙尼亚的政权”。但是,元首原是精于此道的老手,他清楚地知道爱沙尼亚的日子已是屈指可数了。第二天,里宾特洛甫就得到通知,希特勒已经下令撤退居住在爱沙尼亚以及拉脱维亚境内的86000 名日耳曼族人。斯大林提出了他的帐单,希特勒不得不如数照付,至少暂时631 如此。他立刻就放弃了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这两个地方是他在德苏条约中已经同意属于苏联利益范围之内的。这天还没有过完,他又放弃了德国东北边境上的立陶宛,而根据莫斯科条约秘密条款的规定,这个国家是属于德国利益范围的。

这次会谈从9 月27日晚上10点直进行到深夜1 点,斯大林向里宾特洛甫提出了两个方案,内容就像他在25日对舒伦堡提过的那样:第个方案是接受原先沿皮萨河那累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散河这四条河划定的波兰分界线,立陶宛归德国所有;第二个方案是把立陶宛让给俄国,交换条件是让德国取得更多的波兰领土 卢布林省以及华沙以东的土地 ,这样,全部的波兰人就几乎会全都归于德国。斯大林竭力建议德国选择第二种方案。里宾特洛甫于9 月28日上午4 点给希特勒发了份很长的电报,提出这个问题,希特勒表示同意。

分割东欧需要进行相当复杂的绘制地图的工作,9 月28日下午进行了3 个半小时的谈判,紧接着克里姆林宫就举行国宴招待里宾特洛甫,斯大林和莫洛托夫提早退席去同应召来到莫斯科的拉脱维亚代表团举行会谈。里宾特洛甫趁这个时间赶到歌剧院去看了幕天鹅湖,半夜又回到克里姆林宫为地图以及其他问题作进步的商谈。第二天清晨5 点,莫洛托夫和里宾特洛甫就在正式称为德苏边界友好条约的新协走上签了字。这时,斯大林再次满面春风地在旁观看着,正像个德国官员事后所报告的那样,“流露出显而易见的满意神情”。“他是有理由高兴的。

公布的条约正文,宣布了两国在“前波兰国家”境内的“各自民族利益”的范围,并且声明,它们将在各自取得的领土上重建“和平与秩序”,并“确保当地居民享有适合本民族特征的和平生活”。

但是和上次德苏之间的交易样,这回也有“秘密议定书”,共有3 个议定书,其中两个包含着这次协议的主要内容:个是把立陶宛划归苏联的“势力范围”,同时把卢布林和东华沙两省划归德国方面,第二个议定书说得简短扼要,内容如下:双方在各自领土内不得容许波兰人从事影响对方领土的活动。双方将在自己的领土内扑灭此种活动的切萌芽,并且将为此目的而采取的适当措施通知对方。632 于是波兰就像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样,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不过,这次帮助和怂恿希特勒并吞个国家的,却是那个长期以来直以被压迫民族的维护者自居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这是波兰第四次受到德国和俄国 奥地利参预了其余几次 的瓜分”而在瓜分过程中,情形以这次为最残酷无情。在9 月28日的秘密议定书”中,希特勒和斯大林致同意,要在波兰实行恐怖统治,企图残酷地扼杀波兰的自由文化和民族生活。希特勒进行了波兰战争,并取得了胜利,但是更大的胜利者却是不费枪弹而坐享其成的斯大林。苏联得到了将近半个波兰以及对波罗的海三国的控制权。它更加牢固地阻碍了德国,使德国不能达到它所垂涎的两个主要长远目标乌克兰的小麦和罗马尼亚的石油,而德国要战胜英国的封锁所最急需的正是这两种东西。甚至希待勒渴望在波兰获得的波里斯拉夫德罗戈贝奇油区也被斯大林要去了,斯大林仁慈地答应以相当于这油区年产量的石油售给德国。

为什么希特勒付给俄国人这样高的代价不错,为了使苏联不参加西方阵营,置身战争之外,他曾经在8 月间作过这种诺言。但他从来不是个言而有信的人,况且波兰现在已经被德国以举世震惊的武功征服了,他本来可以像军方所竭力主张的那样对8 月23日的条约来个不认帐,如果斯大林不答应,元首可以用刚为波兰战役所证明的全世界最强大的军队来威胁斯大林。但是他能够这样办吗:当英国人和法国人正在西方严阵以待的时候,他是不能这样办的。要对付英法,他就不能有后顾之忧。他此后的言论证明,这就是他让斯大林狠狠地敲了这样笔竹杠的原因。但是,当他把注意力转向西线的时候,他并没有忘记这位苏联独裁者做交易这么心毒手辣。

第十九章 西线的静坐战

西线那里没有发生什么战事。几乎没有放过枪。德国的老百姓开始把这种战争叫做“静坐战”──r。在西方,人们也很快就给它起了个名字:“假战争”。在这里,正如那位英国将军。富勒所说的,“世界上最强大的 法国 陆军,对峙的不过26个 德国 师,却躲在钢骨水泥的工事背后静静地坐着,眼看着个唐吉诃德式的英勇的盟国被人消灭了”

对这种情况,德国人是不是感到意外呢点也不。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在8 月14日最初那篇日记中就详尽地估计了旦德国进攻波兰时西线方面可能出现什么情况。他认为法国“多半不会”采取攻势。他相信法国绝不会“不顾比利时人的意愿”假道比利时出兵。他的结论是,法国方面会继续采取守势。前面已经谈到,当9月7日波兰军队的失败已成定局的时候,哈尔德就已经忙于制定把德军西调的计划了。

那天晚上,他记下了勃劳希契那天下午同希特勒商谈的结果。

西方的动向尚不清楚,从某些迹象来看,没有真想打仗的意图法国内阁缺乏果敢的气魄,英国方面也开始透露出在进行清醒考虑的迹象。过了两天,希特勒发出了第三号作战指令,命令作好准备,让陆空军部队从波兰调往西线。但是不定就打。指令规定“即使在英国和法国迟疑地启衅之后,我军地面部队 或 我方飞机每次越过西部国境, 以及 对于英国的每次空袭,都必634 须有我的明确命令”。

法国和英国对波兰作过什么保证在它旦受到攻击时,它们将怎样做英国的保证是泛泛的般性的,但法国的保证是明确的。1939年5 月19日的法波军事协定对此曾有明文规定。该条约载明,法国方面将“在总动员令下达后不出3 天的时间内逐步对有限目标发动攻势”。如今总动员令已在9 月1 日宣布。条约还进步规定,“旦德国以主力进攻波兰,法国将从法国总动员开始后第15天起,以其主力部队对德国发动攻势”,当波兰副参谋总长雅克林兹上校问到法国能够派出多少部队参加这大规模的进攻时,甘末林将军曾经告诉他,法国届时大约可以派出35个到38个师。但是我们在前面已经看到,8 月23日,当德国对波兰的进攻眼看就要爆发的时候,那位胆怯的法国统帅却告诉他的政府说,“要到大概不到两年以后19411942年之间”他才可能发动场真正的攻势,他还说,这是假定到那个时候法国能得到“英国部队和美国装备的帮助”。

的确,在战争开始的几个星期内,英国能派到法国去的部队是少得可怜的。到了10月11日,波兰战事结束了3 个星期以后,英国才派了4 个师──158000人──到法国去。丘吉尔称之为“象征性的帮助”。富勒指出,直到12月9 日英国方面才第次有了伤亡──有个外出巡逻的班长被击毙。富勒说:“自从莫利内拉和扎戈那拉之战以来还未见过这样不流血的战争。”

那些德国将领们在纽伦堡法庭上追溯往事的时候,致认为波兰战役期间西方国家没有在西线发动进攻,是错过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哈尔德将军说 只有几乎完全不顾我们的西部边境,我们才有可能在对波兰的进攻中取得胜利。如果法国人当时看出了局势的必然规律,利用德军在波兰交战无暇分身的这个机会,他们本来是有可能在我们无法防御的情况下跨过莱因河,威胁鲁尔区的,而鲁尔区对德国作战具有莫大的决定性意义。

约德尔将军也说 如果说我们没有在1939年崩溃,那仅仅是由于635 在波兰战役期间,英法两国将近110 个师在西方对德国的23个师完全接兵未动的缘故。对此,最高统帅部长官凯特尔将军补充道:我们军人直担心法国会在波兰战役期间发动进攻,结果感到非常惊讶,因为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假使法国进攻,他们所遇到的将会只是德国的道军事纸屏,而不是真正的防御。那么,在西线对德军具有压倒优势的法军 最初的两个英国师直到10月初才部署好 ,为什么没有像甘末林将军和法国政府以书面保证的那样发动进攻呢

说来原因很多:首先是法国最高统帅部政府和人民当中的失败主义情绪;其次是法国人对于在第次世界大战期间伤亡惨重元气大伤记忆犹新,他们决心只要能够避免就定要避免再遭受这样场杀戮;第三,到9 月中旬,波兰军队的惨败使他们感到德国人不久就能把优势兵力调往西线,从而把法国最初取得的点进展扫而空;还有就是对于德国武器和空中优势的恐惧心理。真的,法国政府从开始就坚决要求英国空军不去轰炸德国境内的目标,生怕法国工厂会遭受到报复性的打击,殊不知对德国的工业中心鲁尔如果进行全力轰炸,很可能使德国遭到致命打击。许多德国将领后来承认,这是他们在9 月间最担心的件事。

从根本上来说,对于法国为什么没有在9 月间对德国发动进攻这个问题,丘吉尔的话可能是最好的解答。他写道:“这场战争实际上早在几年以前就已经输掉了。”1938年在慕尼黑的时候,1936年在德国重新占领莱因兰的时候,以及1935年在希特勒悍然不顾凡尔赛条约宣布实行征兵制的时候,就输掉了。由于盟国方面几次可悲地畏缩逡巡,如今就不得不付出代价,可是巴黎和伦敦却仿佛以为静坐不动就可能把那笔债躲过去似的。但是在海上却有战斗。

德国的海军不像西线的陆军那样受到禁令的限制,在宣战的第个星期内就击沉了11艘英国船舰,总吨位为64595 吨,几乎等于1917年4 月德国潜艇战最猖獗时英国在周中所损失的半数,当时英国的处境岌岌可危。但英国的损失往后逐渐减少,第二个星期损失了53561 吨,第三个星期为12750 吨,而第四个星期只损失了4646吨9 月份总计被潜艇击沉的船只为26艘并636135552 吨,被水雷炸沉的为3 艘共16488 吨。”

这种损失的陡然减少,有个原因是英国人所不知道的。9 月7 日,雷德尔海军元帅同希特勒作了次长时间的商谈。由于在波兰旗开得胜以及法国并未在西线发动进攻而大喜过望的希特勒,叫海军把步子放慢些。法国表现了“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克制”,英国人也在“举棋不定”。鉴于这种情况,德国人决定大西洋上的潜水艇毫无例外地放过切客船,完全禁止对法国船进行攻击,并命令在北大西洋的“德意志”号和在南大西洋的“斯比伯爵”号两只袖珍战舰暂时撤到“待命”的基地。雷德尔在日记中写道:“总的政策是实行克制,等待西方的政局进步明朗化,这大约需时星期。”

推翻希特勒的佐森“密谋”

密谋分子们再次立即开始行动的时刻到来了,或者说,他们自以为是到来了,发愁的勃劳希契和哈尔德,面临着严酷的抉择:或者是采取他们在10月14日所想到的第三种“可能” 即除掉希特勒 ,或者是在西线发动他们认为会给德国带来灾难性后果48的进攻。军队和文职机关中所有突然活跃起来的“密谋者”都力主走第条道路。

战争爆发以来,他们已经遭到过次挫折。在进攻波兰前夕,早已退休的冯哈麦施但因将军又暂时被起用,在西线担任个司令官的职务,战争开始的第个星期,他曾经竭力邀请希特勒到他的司令部去视察下,以表示在进攻波兰的时候他并没忽视那条战线。实际上,哈麦施但因将军,这个希特勒的死对头,是想要把他抓起来。费边冯施拉勃伦道夫早在9 月3 日英国政府宣战的那天,就在柏林阿德隆饭店匆忙会见奥吉尔维福比斯的时候,把这个阴谋悄悄地告诉了他。但是那位元首已经嗅出气味不对,谢绝了那位前陆军总司令的邀请,并且过了不久就把他撤掉了。

但密谋分子们仍然同英国人保持着联系。他们没有能够采取行动阻止希特勒消灭波兰,他们现在集中力量于避免战事向西蔓延。文职密谋分子比以前更清楚地认识到,在德意志帝国中,唯有军队有办法制止希特勒。随着总动员和在波兰取得的闪电般的胜利,军队的力量和地位有了极大的增长。但是正如哈尔德对那些文职密谋分子所解释的,由于编制扩大,军队也有它不方便的面。军官队伍中增添了大量的预备役军官,而他们当中很多是狂热的纳粹分子。同时部队的士兵又全都被灌了脑袋的纳粹思想。哈尔德指出,要找到支可以信赖的并且肯于反抗元首的部队是不容易的。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朋友,哈尔德都是个善于强调困难的人。

将领们还提出了另外个问题,文职密谋分子认为也完全应当考虑。就是如果他们发动次反对希特勒的政变,英法是不是会利用政变在军队和国家中所造成的混乱,从西线大举入侵,占领德国并且,虽然他们已经推翻了那个罪魁祸首,英法是否仍然会向德国人民提出苛刻的靖和条件因此,有必要同英国人保持联系,以便取得明确的谅解,使西方盟国不利用德国反纳粹的政变趁火打劫。

他们通过好几条途径同英国人接触。其中韦条途径是由约瑟夫缪勒博士通过梵蒂冈发展出来的。这位博士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慕尼黑的第流律师,体格魁伟,精力旺盛,而且有股蛮劲儿,所以在年轻时得到过“蛮牛约瑟夫”的绰号。他在谍报局奥斯特上校的默许下,于10月初曾经到罗马作了次旅行,在梵蒂冈同英国驻教廷公使建立了联系。据德国人说,他不仅取得了英国的保证,并且还得到了教皇的诺言,同意在新的反纳粹德国政权和英国之间充当调停人。

另个接触点在瑞士的伯尔尼。威兹萨克派了不久以前曾任649 德国驻伦敦代办的西奥多科尔待当德国驻瑞士公使馆的参赞。他在瑞士的首都不时和个英国人菲利普康维尔伊凡斯博士碰头。后者曾经在德国柯尼斯堡大学担任教授,不仅成了研究纳粹主义的专家,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纳粹的同情者。

10月的下半月,康维尔伊凡斯给科尔特带来了个讯息,后来被科尔特说成是张伯伦以谅解和公正的态度对待未来的反纳粹德国政权的庄严保证。实际上这个英国人带来的只是张伯伦对下院的演说中的段话。在这篇演说里,这位首相方面拒绝希恃勒的和平建议,方面宣布英国无意“使个愿意同其他国家和睦相处互相信赖的德国在欧洲无法获得应有地位”。那篇对德国人民表示友好的讲演中的这段话和其他的段落都曾由伦敦方面广播过,那些密谋分子想必也在无线电中听到过,但是他们仍然对那位非正式的英国代表带到伯尔尼来的“保证”大表欢迎,认为是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东西。这些密谋分子得到了这个声明并认为自己已经通过梵蒂冈取得了英国的保证之后,就满怀希望地转向那些德国将领,说他们是满怀希望固然不错,但是也可以说是绝望中的孤注掷:“我们唯能得救的希望,”威兹萨克在10月17日对哈塞尔说:“就在于举行军事政变。但怎样举行政变呢”

时间已经很紧迫了。德国已经决定在11月12日侵入比利时和荷兰。必须在这个日子以前举行政变。哈塞尔警告其他的人说,在德国侵犯了比利时以后,就不可能得到“公道的和平”了。

对于后来发生的事,其实应当说是对于后来为什么竟然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参加这个密谋的人各持说,互相矛盾,莫衷是。像在慕尼黑时期的那次样,这次的中心人物仍然是陆军参谋总长哈尔德将军。但是他忽冷忽热,犹豫不定。在纽伦堡提审时,他解释说,“野战部队”由于“全副武装的大敌当前”,不可能举行叛变。他说他曾呼吁不直接与敌人交锋的国内驻防军采取行动,但是他从国内驻防军司令弗雷德里希 弗里茨 弗洛姆将军那里所能得到的,最多只是种谅解,那就是“作为个军人”,只要勃劳希契下命令,他马上就执行。

但是勃劳希契甚至比他的参谋总长还要胆小怕事。“如果勃劳希契没有足够的魄力作出决定的话,”贝克将军对哈尔德说,“你就应当作出决定,给他来个既成事实。”但是哈尔德坚持认为,勃劳希契是陆军总司令,最后责任应当由他负。大家就这样推来推去,谁也不愿负责。哈塞尔在10月末的日记中悲叹道:“哈尔德的胆略和威信都不足以胜任此事。”至于勃劳希契,就像贝克所说的,只是个“六年级小学生”。这时密谋分子由陆军方面的经济专家托马斯将军和谍报局的奥斯特上校为首,继续在哈尔德身650 上做工作。哈尔德终于同意,至少他们认为如此,只要希特勒进攻西方的最后命令下,就发动政变。但哈尔德本人后来却说,这仍然要以勃劳希契作最后决定为条件。不管怎样,11月3 日,据哈尔德和奥斯特在最高统帅部里的个心腹汉斯格罗斯库特上校说,哈尔德通知贝克将军和戈台勒这两个主要密谋分子,要他们从11月5 日起随时准备行动,陆军总司令部和参谋总部所在的佐森成了酝酿阴谋活动的温床。

11月5 日是关键性的天。部队将在这天开往与荷比卢交界处的出击点,同时勃劳希契也约定在这天向希特勒摊牌。他同哈尔德曾经在11月2 日和3 日视察了西线的各高级指挥部,战地指挥官们反对进攻的意见增强了他们的决心。哈尔德在自己的日记里暗自写道,“没有个指挥部认为进攻有任何可能取得胜利”。于是陆军总司令带着把从前线将领们那里得到了的大批论据,再加上他自己和哈尔德托马斯等人的论据汇集成的份备忘录,而且,用哈尔德的话来说,另外还带了份“反备忘录”,那是对希特勒10月9 日那份备忘录的答复,在11月5 日这天,驱车前往柏林总理府,决心说服希特勒放弃在西线立即发动进攻的计划。如果劝说无效,勃劳希契就将参加推翻希特勒的密谋至少密谋分子是这样了解的。他们兴高采烈,非常乐观。据吉斯维乌斯说,戈台勒甚至已经着手为未来的反纳粹临时政府草拟内阁名单了,后来还是头脑较比冷静的贝克制止了他才没有这样做。那时只有沙赫特个人对这问题极感怀疑。“你们瞧着吧,”他警告道,“希特勒准会闻出气味不对,明天不会作出任何决定。”

跟以前样,他们全都锗了。

勃劳希契无所获,他的备忘录也好,前线指挥宫的报告也好,他自己的论据也好,都没有发生作用,这本来也是意料中的事。当勃劳希契提出当时是西方年之中天气最恶劣的季节时,希特勒反驳道,对德国人来说是恶劣的气候,对敌人也同样恶劣,何况来年春天天气也未见得就好。最后,这位没有脊梁骨的陆军统帅计无可施,便告诉元首说,西线部队的士气同19171918年的情况类似,当时军队里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倒序 正序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