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为王》 第80部分阅读

吓的你小子腿直转筋,现在这会儿回过劲来了?这孙某人更不是善主,看他那样,也是心里有数的主,你小子吃奶的时候,人家就已经在街面上讨活了,你那点坏水,搁人家跟前算什么?”

这么一想,他倒是极为好奇了,这两个锦衣卫的人,突然这么快马加鞭的跑,到底是为了什么?

第3o8章

杨明的好奇心很快就得到了满足。

孙锡恩和黄二快马加鞭的到了城门,守城的官兵早就翘首以盼,一见他们过来,自然是立即刻放行,没有半刻留难。

不过,这两个锦衣卫官却并没有急着进去,相反,两人入城之后,却是立即带慢了马速。

守城的是三大营的京营兵,带队的是一位把总,各人正在诧异的功夫,孙锡恩点了点头,黄二便昂着头叫道:“锦衣卫都督张大人救出太子,太子殿下安然无事。”

“不行,声太小了。”孙锡恩摇了摇头,不满意地道:“平时看你嗓子跟叫驴似的,怎么这会声音这么小?”

“有点儿不好意思。”黄二老脸一红,不过,看了眼孙锡恩的脸色后,倒是立即刻又昂起头来大叫开来,这一回,果然是用了吃奶的劲,声音哄亮之极,隔着几条街,都能听的清楚。

守备城门的官兵都是大喜,立即就拥了过来,那个把总官涨红了脸,问道:“是不是真的?打半夜来了人,我这心里就一直打小鼓似的,咚咚的闹腾个没完,就是定不下来,可难受了。”

“当然是真的。”

孙锡恩打量了一个这个把总官,知道对方是千户的世职,京营世家里头的,所以也格外的客气,点了点头,笑道:“咱家大人亲自背的殿下出来,咱就在一边,亲眼瞧着的。”

“阿迷陀佛。”那把总款款合掌,一脸的虔诚,只道:“佛天保佑我大明啊,一会回了家,就去给佛爷上香。”

“真是佛天保佑,一会咱也去上香。”

“什么佛爷,”有人不愤,接口道:“明明是火德真君显灵。”

“呸。”更有人道:“是锦衣卫的张大人背的太子殿下出来,要我说,张大人是灵官,在太子殿下跟前护驾的,这一下,可真是老天显灵啊。”

“对对。”张佳木是太子心腹,这一点就算是个京营小卒倒也知道个七七八八。这会儿听说是张佳木亲自背着太子出来,下半夜起火,差官都来了好几拨,但一直没有好消息,想一想,这火该烧的如何大!

现在一听说是张佳木背的太子出来,各人的想象力算是长了翅膀,开始起劲的飞翔起来。

“说的也是啊。”千户把总一脸的凝重,向着众人道:“张大人必定是老天派下来,专让他在太子左右伺候的,这一下,可真算是派了大用场了。”

这其实是贬损了张佳木的地位,但在这些下层和底层的军官和士卒眼里,太子和皇帝一样是天子,是半神半人,张佳木再怎样也是个人,说他是太子身边保驾的,一般的军官士兵和百姓听了,只会在潜意识里觉得此人忠义可信,就算是在地位上的小小贬损,也会因为这种心理而大大的得超所值。

这一点,也自然是孙锡恩预先想到的,他带着一脸的笑,看看已经跑过来的杨明等人,用鼓励的口吻向着众人道:“太子殿下是真龙下凡,咱家大人就是伺候真龙的小灵官,哈哈,就是这么着。”

“嗯嗯。”一群迷信的军官和士兵频频点头,连城门也不管了,只是聚集在一起议论。

“黄二,”听着众人议论的出神,黄二也忘了自己的差使,只是呆头呆脑的站在一边听着,见孙锡恩叫,黄二不满:“急什么,正听的入神。”

“那全是哄傻子的。”见人不防备,孙锡恩使劲掐了黄二一把,把这厮疼的龇牙咧嘴,孙锡恩见他那样子,忍着笑道:“快点,没瞧着不少人听到动静跑过来了?你这驴嗓子平时也没啥用,尽吵人了,今天要是不好用,我回明大人,把你嘴缝上得了。”

“我呸。”黄二很起劲的呸了一口,他知道孙锡恩从来不大信神道,不过,好象张佳木也不大信,东厂信的是岳王,原本大家不想和东厂一样,讨论着也请一位正神回来。张佳木只吩咐道:“和东厂一样就是了,岳王忠义,不供他供谁?”

于是就这样定了局,连讨论也省了。不过其实在大明军中,拜岳王也是主流,这位大小眼将军在明朝早就成了神,论忠义,论武功,论人品德行,几乎全无瑕疵,所以也是所有人喜欢拜的正神。

至于关圣帝君爷爷却是百姓喜欢,因为百姓喜欢关圣的忠义,所以正阳门左侧的关圣帝君庙的香火,也很不坏。

“只要把差使办好,尽由着你呸就是,办不好,只有老子呸你的份。”孙锡恩向来光棍,一句话便又顶了回去。

“好好好,某家知道了。”黄二大怒,他嗓子确实是大,一火起来,倒也真的是声若雷鸣。正好,杨明几个赶过来,一见他们如此,一群武官都是一呆。

却见黄二叫嚷着张佳木救出太子,两个锦衣卫官骑在马上,一边走一边喊,黄二嗓门又大,孙锡恩在一边打着边鼓,两人就这么一边叫着,一边策马向前,没一会功夫,就又已经走的不见了。

在这两个锦衣卫官的边上,前头,马屁股后头,两边的楼房上,甚至是瓦顶屋檐或是道路边上的老树上,到处都是闻声而至的人群。开始时这一群报信的武官还能跟的上,只是一柱香的功夫过后,各人只见前头到处是人头攒动,策马而行,就算是大声吆喝,甚至是甩着马鞭,却也是无用,人群堵的连自己都动弹不得,把通向皇城和宫城的道路塞了个严严实实,想过去,只能从人群上飞过去了。

“真是没有办法了啊。”杨明倒也不恼,虽然孙锡恩这一手玩的太阴了一些,把他们一伙人都耍了。

“这两家伙,实在是不地道。”

从人之中,却很有些不愤。他们奉派回来,原本都是上头给他们的好差,回来好好露个脸儿,将来在同僚面前尽可以吹嘘几年了。

还有,皇帝闻讯的高兴劲肯定就甭提了,到时候的赏赐还能轻了?

现在就算再过去到宫里,有这两锦衣卫报过信了,皇上听了,那种初闻讯的高兴和第二次再听,自然是远远不同,赏赐什么的,也就不要想怎么丰厚了。

“他们倒不是做事不漂亮的人。”杨明反而安抚众人,拍着胸口道:“孙某人只是想给他们大人露脸。你们想,太子确实是他家大人背出来的,咱们想争也没地方争去,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

这自然是正理,各人都是用眼红羡慕的眼神瞧着渐渐远去的孙锡恩和黄二两人,只是自己家大人没有人家的那种本事,堂堂武职一品,锦衣卫都督的身份,就这么不管死活的冲进火场里头去。

这么大的彩头都得了,人家的部下就是强抢了自己的风光彩头,你又能怎么着?

这件事,吵了出来也是大家没脸,人一听说,还是说锦衣卫做的对。人家大人用命搏出来的风光,难道还非得让给别人不可?

就是有这种心理,孙锡恩才敢这么嚣张行事。不然的话,在场的武官哪一个都是有背景的,一下子得罪这么多人,张佳木当然没事,他这个百户却也是有点吃不住劲的。

“太子殿下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喽。”

随着孙锡恩两人行进的路线,整个京师都开来。不知道是几万,还是几十万人,整个京城里头不管是士绅还是百姓,官员还是宦官,或是儒道黄冠,又或是无赖混混,着绸衫的,着葛袍的,着粗布长袍或是短衫的,人同一心,听到太子无事的消息,不少人都是把提着的心放了下来,但听到黄二所说,不少人又是精神一振,或是一惊,又或是有说不出道不明的情绪出来。总之,人群因着这两人的到来而真真正正的起来了。

“听着没,太子平安无事了。”

“这位小爷,真是福大命大。”

“怎么说?”

“你们想,景泰年间是一回,听说当初那位主不仅要废这位小爷,还想害他。你们想,当时是景泰在位,小爷是不是福大命大,躲过了一劫?”

“说的是,对对!”

“这一回,看这意思也是险啊,还好有张大人,真的是太子的福星。你们想,夺门是他首功,要不然太子也不能复位,现在又救太子脱险,算算,这可是第二回了。”

“张大人真是的忠义无又啊。”

“没错,挚天保驾的大忠臣,太子要不是他,还不知道怎么样。”

“确实,这是保了咱大明还有几十年的太平日子过,咱们回家得给张大人上几柱香。”

随着孙锡恩和黄二的经过,众多百姓和士绅们也知道是张佳木亲身背着太子从火场里出来,整个京城都被点燃了一般的兴奋起来,普通人虽然做不得英雄,却也是有英雄情结,张佳木原本就是一个合适的人选,小家子出身,首先就让大家有认同感,屡立奇功,让百姓有如神般的敬畏感,武艺过人,为人忠义,再加上今日的表现,顿时就叫张佳木的形象无比的高大起来。

说来是好笑,一个锦衣卫官却是在百姓中形象极好,那些被张佳木抄家剥职或是充军甚至杖毙的官员,却不知道做什么想法了。

--

今天太累了,年会三天,来回坐车,飞机,人跨了。下午睡到…才起来,先只发这一章吧,明天就一定恢复两章了。

看吧,我努力看看能不能再发几回三章,把更新弥补回来。

第3o9章 露脸

人声鼎沸。

从外城一路到皇城,聚集了怕不是有好几十万人,沿街大道,巷子胡同,到处都是一脸喜色的人群。

倒不是说一个童子少年能得多少人心,而是人心经历了土木之变,景泰八年的夺门之变以后,对帝国的未来再走向强盛已经不抱信心。相反,大家对开疆拓土什么的已经没有兴趣,郑和大使的宝船也早就不复存在,连造宝船的图纸都不知道弄哪儿去了。

武当山七十余座宫观的香火已经鼎盛,数十年的时间,宫观的墙角已经生出了一层厚厚的青苔,当初修建它时的气势与蚊群一般的工匠也是风消云散,只留下晨钟暮鼓和迷漫在层岭叠幛间的沉沉暮色了。

京城之中,权贵渐渐喜欢享乐,声色犬马和兴修别墅成了日常最喜欢的事,骑射弓箭只是在少数勋戚家还算正业,文臣的势力已经开始凌驾于勋臣和武臣之上,大家都是暮气沉沉,敷衍日子罢了。

这种时候,不会有人喜欢突如其来的变故。

好在太子平安归来,所有人都是欣喜若狂,在这种时候,几乎也是无人注意到,张佳木的声望在这件事里得到了难以想象的提升。

这个锦衣卫的都督原本只是在官员和勋戚中知名,在亲臣和太监之间周旋,知道他威权的无不是这个大帝国的智识和权贵阶层,普通的百姓虽然对锦衣卫有隐约的映象,不过这些年锦衣卫混的不算风光,所以百姓和下层的士绅们对锦衣卫的认识倒是并不深刻,只是隐约知道罢了。

经此一事,现在京师上下谁还不知道锦衣卫的存在?谁又能不知道锦衣卫的张大人忠心不二,勇武无敌,智勇双全?

孙锡恩和黄二到得宫城时,五城兵马司和巡城御史已经奉命出动。足有过千的坊兵在坊里老爷们的带领下由兵马司衙门蜂拥而出,明刀持戟的是少数,多半执着水火棍子,要么就是丈多长的皮鞭子拿在手里,一个个虎视眈眈的,就等着上头一声令下,就可以动手净街。

眼前这种场合吓得到一般人,不过坊兵们是吓不住的,吃的就是这么一碗饭,甭看现在人多的跟什么似的,几轮鞭子打下去,立即就是烟消云散。

不过,今天是注定动不成手了。

坊丁出动后没多久,从宫里倒是又开出几队禁军,大约有燕山卫的,金吾卫的,还有少量的府军前卫和旗手卫的人,出来最多的,倒是锦衣卫的大汉将军。他们都是上卫亲军,衣甲鲜明,身高体壮。上卫亲军在身高上都有标准,宋人是每一军都有标准,比如天武第一军得一米八,捧日军奉圣军都是一米七以上,厢军有一米六左右的身高就可以了,军种不同,地位不一,身高的要求也不大相同。

上卫亲军中对身高要求最严的就是上三卫,其中又以锦衣卫的大汉将军身高最高,几乎全在一米八以上,在当时来说,营养不良是必然,一个人遗传再好,没有充足的营养也未必能长成大个子,虽然身高并不代表实际的能力,但身高体壮,最少在气势上也能把人压倒了。

皇家威严,就是体现在任何一点小小的细节之上了!

锦衣卫的大汉将军全部着银灰色的锁子甲,头戴樱盔腰杀牛皮腰带,脚着高高的皮札靴,再加上身高体壮,离的老远,就是一股勃勃逼人的英武之气。

隔的老远,如山峦般的大汉将军们成队的压将过来,看到人群堵的水泄不通,当即就有一个军官大叫道:“传皇上口谕,百姓出来观看的都是吾之赤子,教坊司不得伤着他们,每挤出来的,好生劝慰着叫他们回去就是,钦此。”

“尊旨。”一个六品坊官已经挤的一头一脸的油汗,听得圣谕如此,心里叫苦,脸上却也是一脸高兴的模样,在原地大呼道:“吾皇圣明,与民同乐,万岁,万岁,万万岁。”

“万岁!”

“皇上圣明。”

五城兵马司原本已经在强力驱赶百姓,但禁军带着皇帝的谕令前来,宣喻之后,只听得欢声有若雷鸣一般响起,一波又一波的万岁声犹如炸雷一般,先在外城响起,然后滚过皇城,直入宫禁。

“是你们这两小子!”

大汉将军出来约三百人左右,带队的是新授的锦衣卫千户庄鸣,也就是当初被石亨断了一手的庄小六。他为人精细,底子是忠厚的底子,行事谨慎,也是教张佳木当年在坊丁队调教出来的人,在宫里,虽然断了一手不合身貌的标准,也是特例允入。半年多下来,凡事亲力亲为,行事谨慎小心,交办事情都是办的滴水不漏,而且一脸的质朴小心样哄骗了不少人,时间久了,在宫里居然也很吃得开。

再加上张佳木的实力给他当后盾,好好寻了几个由头来替庄鸣说话,作好作歹的,补了他一个千户的职位,这么着一来,庄鸣虽然断了一手,也是因祸得福,在宫里升官可比在外头不同,说容易是容易,说难也是极难。

在千户这个位子上,可就更容易施展,手中权力也更大,更加游刃有余了。

除了千户,还特意给他加了信武将军,中骑都尉,比起官儿来,孙锡恩一群人和庄鸣是老同事了,但现在庄鸣是扶摇而上,将他们远远抛开了。

在锦衣卫里,庄鸣也算是一个核心人物,他早就跟随张佳木左右,是最老的一批人之一,做事也卖力,而且失了一臂,反而更增他在众人心中的份量了。

他看到是孙锡恩和黄二来,更比普通的锦衣卫官高兴三分。其中滋味,孙黄二人也是知道,被庄鸣一左一右的左右开弓在身上咚咚擂了两拳,两人都是龇牙咧嘴,做出一副疼痛的模样来。

“怎么样?”庄鸣笑道:“老子虽残,劲却一点不小。”

当初在坊丁队的魔鬼训练大家都是知道的,庄鸣也是其中的佼佼者,此时一说,孙锡恩与黄二都是笑道:“不坏,你的功夫并没有搁下来。”

“闲白收起。”庄鸣脸上也是泛着红光,有着掩不住的得意和高兴,他道:“刚刚我在宫里头都听到了,是不是咱们大人把太子从火场里背出来的?”

“是啊。”孙锡恩是个中人,这把火就是他领着黄二等人放的,一见眼前庄鸣这副由衷高兴的样子,不由得不有点心怀鬼胎的感觉,当下有点鬼头鬼脑的道:“大人背太子出来的时候,咱们可就是在火场边上,大人跑到一半的时候,被子起了火,情形险急,咱们还去接了一把呢。”

“嗯嗯,好!”庄鸣满脸放光,一副喜不自胜的样子。他在宫里,当然是得张佳木的势力之助最大,宫中伺候的武官都有不同的背景,因为在宫中伺候最容易见上赏。大明虽然没有前宋那些亲随官、亲卫官之分,但在宫中值卫必定很占便宜,这也不消说得。因为张佳木的关系,庄鸣一脉自然和太子也走的很近,太子年幼,平时待下面的人也很宽厚,时间久了,人非草木,就算是有上下之明,尊卑之分,但总也相处了一些感情出来。

这会儿听说太子获救,庄鸣也颇有高兴之感。当然,最高兴的还是张佳木又露了脸,庄鸣这样的老坊丁,又做过张佳木的近卫,对这位年轻上司的感情,真是一般人体会不到。

当下只是搓了搓手,笑道:“咱们这位小爷,真是福大命大。”

他在宫中久了,说话和内官一样,也称太子为小爷,自己倒也没有什么别扭的感觉。说完之后,又重重地道:“可也是真亏了咱们家大人。”

“那是。”孙锡恩心中慰贴,这一次天大功劳已经拿到了手,而且又教张佳木露这么大的脸,身为下属,已经做到无可再好,回想起来,自己心里也很是得意。

“走吧。”庄鸣的部下已经把街道肃清,虽然不能打,但大汉将军们一个个身披重甲,又都是高大的汉子,看着就如天兵天将般的威风凛凛,不可触犯。百姓不大怕那些平时老见面的坊兵,就是坊里老爷也能打个商量,不过瞧见禁军出来维持地面,还是都不禁往后退了那么几步。

就是这样,就已经足够。

出得内宫的禁军将孙锡恩和黄二左右护住,由西华门一路进来,宫中上下能走动的也全跑了过来,一路上只瞧见不少宦官宫女伸头探脑的,隔几十人,还能看到穿着白靴着银带的高品宦官也在围着观看。

这一次,张佳木和锦衣卫可都是大大的露了一回脸。

皇帝早就在御座上呆不住了。风声消息一传过来,再加上满城,宫中也早就开了锅,皇帝喜欢的不知道说什么是好,平时好象没有什么感情的太子也形象鲜明起来,一想到这个儿子多灾多难又福大命大,皇帝的双眼也不禁湿润了。

第31o章 不识趣

石亨和太平侯等人都是面色难看,他们虽说没有投入什么,也没有押宝赌太子必死无疑,可是老对头这么风光,简直是一件叫他们难以忍受的并且觉得大为难堪的事。

可惜,现在没有办法可想,石亨与众人打了个眼色,他虽然狂放粗鲁,但并不蠢笨,不然也做不到如此高位。

现在皇帝正是高兴的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大家要是教皇帝看出什么来,恐怕难免会触大霉头,何苦来哉

“是张佳木亲自背太子出来的?”

孙锡恩和黄二都是武官百户,虽然是六品,但大明已经开始重文轻武,文臣六品已经满够资格上朝,并且建言说事。文官四品以上便是京堂,满可以和皇帝坐而论道了。

武臣四品,感觉还只是沉沦下僚呢。

六品官,也就只能抬抬仪仗,握刀站班,戒备警卫的份了。

今日当然与往日不同。孙锡恩和黄二一进宫,立刻便是由蒋安亲自带着人将他们迎到奉天门前。

蒋安这个东厂提督太监这一次虽未露脸,但也是一脸的喜气。他这一次,算是搞了一个成功的政治投机。张佳木没事,他就没事。张佳木再进一步,则他在宫里的地位也就牢固几分。

现在蒋安的梦想便是哪一天能教他典禁军,或是入司礼,到这地步,在太监来说就是登顶,再也没办法有所寸进了。

现在当然不必提这个话,亦不怎么敢想。此时蒋安只觉得自己身上骨头也轻了几两,心里高兴,脸上也是做出替太子高兴的模样,轻轻快快的把孙锡恩两人引到奉天门前御座前跪下,然后自己便一副高高兴兴的样子,折身站在后头。

两个武官刚刚跪下来,皇帝就迫不及待的发问,不等回答,便又自己笑道:“外城百姓都在嚷着这事,朕这个天下之主居然这会才问着,真真是笑话了。”

孙锡恩和黄二刚刚一路叫进来,进宫之后才停了声,皇城之中都是人声鼎沸,皇帝早就听的真真切切,是以有此语。

算起来这两人当然是冒撞失仪,但当着这种高兴的时候,再蠢的人也不会弹劾二人,引的皇帝不快,徒劳无功。

“回皇上,”孙锡恩也是满脸放光的样子,重重一顿首后,答道:“都督大人救得太子出来,臣是在火场边上看的真真切切,一点假也没有的。”

其实这奏对也很不合规矩,当着皇帝,任何人也不能称大人,只能称官职姓名,前加一臣罢了。不过,皇帝也不介意,知道孙锡恩头一回面圣,能这么大声答话,奏对流利,对小臣来说,已经算是不易了。

比如黄二,头一回到得这巍峨壮美的奉天门前,此时早就晕头转向,那种豪气和戾气早就消失的无影无踪,这会儿只是趴伏在方砖之上,手抠着地缝,一声也不敢吭。好在,皇帝看他脸相憨厚,也知道第一次到这种场合的人甚是紧张,倒也不算介意。

当下只是又问着燃火和救火的情形,再知道多方设法之后,张佳木身披棉被,冲入范围达十余步宽广的火场之时,不仅是皇帝,便是石亨和李贤等人,也都是悚然动容。

“也亏这厮拿命来搏。”石亨心道:“换了老子,才不会做这种蠢事。”

古人没有好的消防办法,畏火之心比后人强的多,宋人就在大内供奉火德星君,大明的防火措施还不如宋,就更加别提了。

不仅石亨如此想,在场的人,倒是十之八九都是这般的想法。

张佳木已经是位列一品,才二十左右的年纪,授荣禄大夫,勋阶右柱国,除了拜爵,最多加保傅官,他已经是太子少保,再加下来也没有太大意味,此事封爵又无可能,毕竟不是军国大事,所以,真的是拿命来搏,出付出得多,所得者少,各人听孙锡恩说完之后,倒是有不少人用轻微的动作轻轻摇头,有人便是心道:“看来这张佳木对太子倒真是忠心不二,不然的话,他这么做也太蠢了。”

众人这般想,岂料张佳木要的便是如此效果。他从夺门前后,早就被人赞为智勇双全,勇者没有实战检验,智却是一出接一出,试想,一个掌握大权,虑事却是全无错漏的特务头子在身边,谁心里能不打小鼓?

就算是帝王,也未必能睡的那么踏实吧。

这么一弄,他对太子和皇家的忠诚倒还是其次,便是连皇帝也忍不住想:“佳木说是虑事从无一失,这件事也做的太孟浪了。还好,都没有事,不然吾不仅要失一子,还要失一得力的大臣,真是不知道说什么是好了。”

皇帝倒是只能在心里庆幸,为人君父者,这种话是没有办法说出口来的。

有人出班而奏,朗声道:“锦衣卫臣张佳木忠义无双,勇救太子殿下脱险,诚忠勇可嘉当得大用之士,乞吾皇厚赏之”

“这何消说得。”说话的是左都御史耿九畴,朝中硕果仅存的于谦一党在文臣中的大佬。这一阵子,此老风骨依旧,说话却是少的多了,新朝甫立,旧臣中也得有几个拿的出手的才是,今日此老主动出班建言,对皇帝来说,真真是一件锦上添花的开心事。

“就依耿卿。”

皇帝对一般的大臣是不必如此客气的,直呼姓名,或是官职,只有那些可为倚重的重臣老臣才会称卿,皇帝如此,亦是对此老格外客气的表示。

如此君臣相得,在场诸臣,一起称贺的同时,有人沉思,有人欣喜,亦是有人愤恨不已。

此时已经过了辰时,据孙锡恩等人报,他们出发的时候,受了惊吓的太子已经渐渐平复过来,因为并没有受伤,火也在过千人的扑救下得以救下,行宫受损也不算大,起火的原因,似乎是几个小宫监夜间偷酒吃,用火盆烤肉,引发大火,几个小内监已经被烧死,真相如何,还要待锦衣卫和东厂一起排查,才能复奏清楚。

至于太子,草草收拾之后已经无心再耽搁下去,况且,出得此事,他料想宫中还不知道乱成什么模样,因此在孙锡恩等人出发的时候,太子亦是下令叫人准备仪驾,预备起程回城里,不再行宫耽搁下去了。

“唔唔,你们做的好。”皇帝在御座上正色聆听,数百文武大臣,公侯伯爵等勋臣环列左右,御前有头有脸的大太监,包括刘用诚和曹吉祥在内,都是正色旁立,孙锡恩一边讲,一边只觉得今日此时,已经是不负此生。但皇帝自然有奖赏,夸了一句后,皇帝沉吟了一会,四周太监并大臣们俱是用复杂的眼神扫视着这两个小小的锦衣卫武官。

不出意外,他们将会受到重赏。

果然,皇帝在想了一会儿之后,便挥手道:“你二人立功也不小……”

话未说完,孙锡恩重重一拧黄二,黄二忍住疼,先碰了一下脑袋,砰一声后,才又向着皇帝道:“臣等是六人奉命回来,皇上要赏,请别忘了还有几个同僚。”

“哈哈。”皇帝很开心的道:“张佳木自己忠义,调教出来的属下也很不坏,朕很欢喜。”

他们若是不说,皇帝心里倒是有点小疙瘩,毕竟这是抢功的事,叫人瞧着心中不喜欢。但如此光明正大的说出来,皇帝倒是很是激赏。

有人在暗中叹了口气,也是打消了用这件事来做文章的打算。

杨明几个算是无计可施了,孙锡恩这功抢的光明正大,根本就是教别人无法可想了。

“张佳木调教的好,你们自己秉性也好。”皇帝又夸了一句,接下来宣布时就畅快的多了,只道:“孙锡恩加锦衣卫指挥佥事,明威将军,勋位上骑都尉,赏绢布十匹,银二十两。”

武官的职位和头衔勋阶已经越来越不值钱,但一下子从百户到指挥佥事,也真是极为了不起的不次升赏了。

但有人更是想:“辅助和报信的人都这么赏法,张佳木该受什么样的重赏?一赏之后,如何再加,如此年轻的权臣再有怎么样的封赏,才能满足?”

升赏太速,以后就不易驾驭了啊

李贤心中不安,想了再想,还是轻轻一咳,目视一个一脸英锐之气的御史。

这人却是考选御史不久的杨继宗,他文名不显,但耿介忠直之名已经传遍九成,很多显官都不以他位卑而小视此人,大家都知道,这也是将来要以京堂身份位列朝班,入传史册的人物。

其实不待李贤示意,杨继宗自己也想站出来,这会李贤一示意,他心中又是觉得安慰,又是增了几分底气,当下便跨出班来,朗声道:“圣上,臣有话要说。”

“喔?”这么高兴的时候,杨继宗却仍然是一板一眼的样子,皇帝心中就不大欢喜,因也板着脸问道:“你有什么话?”

“朝廷名器,不可轻授。”杨继宗不疾不徐的道:“皇上对这两位锦衣卫官的封赏,似乎有些过逾了。”

如此说话,等于是当面指责,又是在此举朝欢腾的时候出来触霉头,此语一出,不仅皇帝色变,在场的勋戚大臣,都是眉头紧皱,都是心道:“怎地如此不识趣,此人怕是要倒大霉。”

第311章 守业

皇帝闻言一征,皱了皱眉,再看看奉天门下的诸多勋戚大臣,原想发火,继而又是若有所悟的模样。

他和颜悦色的向着杨继宗道:“唔,卿言甚善。”

此言一出,在场的人无不动容,难道这一次大封赏,涉及太子和锦衣卫都督的大事,就被这么一个小小的监察御史给一语劝回?

自己的部下说话,说的又是正理,虽然耿九畴觉得张佳木理应得到封赏,但似乎杨继宗说的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此老也只得皱眉不语,却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

但皇帝很快就接下话来,他挥了挥手,向着群臣笑道:“夸杨继宗,倒不是说他的道理是全对的……”他止住要抗辩的杨继宗,语气急促地道:“孙锡恩两人,送信赏二十两银,火场中接应该卫都督张佳木,援救太子脱险,由百户晋佥事,朕觉得理所应当。一国储君脱险,当不得这么一点赏赐?”

皇帝以前说话都是温吞水似的,处断政务也是不温不火,黏糊胶沾没有个痛快劲儿,所以底下勋戚大臣对皇帝说不上多敬服,身份地位是一回事,底下百姓提起皇帝来,自然是五体投地的拜服,因为距离隔的远,再加上中国的人君其实也是半神化的产物,所以百姓崇拜敬服也是理所应当的。

宫门的铜钉都被乞求全家安康百姓摸的发亮,小小细处,就能看出人心对所谓的天子或是天家器物,有多么崇拜和敬仰了。

至于近臣,比如太监勋戚大臣等人距离皇帝太近了,敬仰的程度自然要减轻很多。大抵人就是这样,离的近些,那种叫人敬服的光环便要弱些。因为距离近了,人的缺点不足就暴露无疑,一切了然于心,所以自然就生出种种心思来。

皇帝和近臣太监的关系,大约便是如此。土木之变是这样,后来的曹石之变,又安知不是如此?

今日此时,皇帝的处断倒是简单明快,和杨继宗说了一句之后,便又继续道:“就是这样了,其余报信者,不论先后次序,一律赏银十两,细夏布两匹,哈哈。”

皇帝大笑起来,向着群臣又道:“朕很高心,真真是一天乌云都散开了嗯,这会散了吧,若是还有什么事,等太子回宫后,过几天大朝会时,再说吧。”

算算时间,倒是快月底了,再过一阵子,就是朔望正日,可以在奉天门再叫一次大朝会,那时候,估计就是封赏张佳木的时候了。

这次的细节,大家已经知道的清楚,所有人都在盘算着,这一次突然而起的变故,究竟会给朝局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

张輗和石亨一公一侯,其弟为都督,石亨侄为侯,亲朋故旧,为侯伯都督者遍布满朝,光是在这一次奉天门的常朝上,就不知道有多少是两家的至交好友。

皇帝一脸喜色的散朝之后,自己转回内宫,也没有继续召见某勋臣或是大臣,内阁自到外朝的文渊阁去办公,部寺大臣自然也星散而去,各勋臣此时明显分成几帮数派,各自簇拥着核心人物,各自分散而去。

张輗虽然是和英国公一脉,份属叔侄,不过,两家的交谊已经是淡到不能再淡了,从五凤楼出宫门的时候,张輗与自己的侄儿一起出来,出门之后,叔侄俩人却只是点了点头,便算是打过招呼,然后张輗跟石亨走,英国公虽然少年,也俨然是一群勋臣的核心人物,自己也是前拥后簇的跟着一大群人走了。

“石公,”张輗和石亨交谊很好,两家也都是世家,而且他的家世比石家还要显赫的多,不过,在称呼上,他却是对石亨恭敬的多。石亨此人,忌刻小器,最在乎的就是小节,所以张輗从不敢和他失礼,两人并肩骑行,张輗还故意落后了半个马身,以示敬意。这会儿已经快到皇城之外,两人都是缄默不语,后来张輗吃不住劲,先道:“这一回,张佳木真真是得了天大的彩头。你看,两个百户都加到指挥佥事,瞧吧,还有一大群人要受封赏。张某人是首功,封谁,还不是他的一句话就算”

张輗真是满腹牢马蚤,又道:“你瞧,咱们两家是为国效力多少年,当年老荣国公是为国捐躯,我是从恩荫的佥事一路到都督,又蹉跎了多少年,才借了一点光封了侯爵,你瞧吧,这小子肯定比我封侯的年纪要早的多了。”

“岂止是比你?”石亨牢马蚤也很大,跟着道:“你看看吧,皇上是派了谁去行宫,就知道他打的是什么主意了”

“是派的薛恒”张輗悚然而惊,问道:“难道?”

“没准儿。”石亨冷笑着,用着从牙缝里挤出来的声音向着张輗道:“咱爷儿们为国效力多少年,现在大同还是石彪吾侄镇守,保国卫民,算是对得起皇上和天下人了吧?当年于谦和咱爷们过不去,皇上叫他回家养老去了,听说在西湖边上筑庐而居,还算安份,这也不去提他。现在这姓张的小子,明里暗里的和咱们为难,皇上不说给咱撑腰,现在还这么宠信这小子,知道薛恒这个驸马和张佳木交好,就故意派他去,回来一复奏,当然什么功劳都是那小子的。想想他这么年轻就能封爵,哼哼,咱心里不服”

这就算是对皇帝公然?br />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锦衣为王 倒序 正序

《锦衣为王》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