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事情,省的让一些不懂行的人去管理,最终把事情给搞得一塌糊涂。
总之这一次武昌府的第一届开科取士,虽然还有许多不足和瑕疵,来应试的士子之中高才没几个,可是却开了一个先河,为以后再开科取士铺就了一条道路,也算是皆大欢喜了,肖天健暂时缓解了手头上文官严重缺乏的问题,同时也让天下士人们看到了即便他肖天健有朝一日取得天下,这些士人们还是有用武之地的,省的他们以后都变成刑天军的死敌。
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肖天健尚还来不及在武昌松口气,为下一步年后攻打南直隶继续做好准备,却收到了冯卫汉派人从北面送来了一个令他大吃一惊的消息,于是他当即便下令暂停对南直隶用兵,着令罗汝才暂时坐镇武昌,留下部分新编营归他调遣,并且令李信也立即将手头的事情移交给高建,令高建听从罗汝才的命令,而李信则归返他的帅营之中,辅助他的指挥,而部分罗立麾下的主力和近卫师的主力立即就地集结,开始动身朝返回河南,因为北方出大事情了。
第一百四十五章 明清和议
随着刑天军一路上在湖广一带高歌猛进,湖广全境大部失陷,各地官军根本无法正迎其锋,要么就地败亡,要么就弃城而逃,要么就倒戈投降,大明国事已经到了几乎可以说是无法挽回的地步了。
虽然崇祯和朝中诸臣也都想了一些办法,可是毕竟这么多年来,大批稍微精悍一些的官军,纷纷折在了刑天军手中,内地几乎已经没有多少可供朝廷调用的兵马了,所以虽然他们想了不少办法,可是面对着凶悍的刑天军,却只能节节败退,眼睁睁的看着湖广全境失陷,却无可奈何。
到了这会儿崇祯也有点明白过来味道了,他先前对手下大臣确实有点刻薄了一些,要是按照以前的脾气,这一次丁启睿恐怕也早该像熊文灿、杨一鹤、陈奇瑜那样被逮问拉到北京城问罪弃市了,可是这一次崇祯体谅了丁启睿的难处,除了下旨斥责之外并没有下旨将丁启睿免职逮问,只是令其加紧筹练新军,先保住南直隶,然后再谋克复湖广。
崇祯这么做,可以说是破天荒的对手下大臣宽容了,令丁启睿感恩不尽,更是加紧了在南直隶筹备兵马,准备应付刑天军攻打南直隶。
而肖天健在拿下武昌府之后,暂缓了继续沿江而下,直逼南京城,也多少给了朝廷一丝喘息的机会,但是谁都知道,眼下刑天军放缓对南直隶用兵,并不是肖天健就满足了眼下的收获,而是他要先消化一下吃到肚子里面的东西,缓缓劲积攒力量,然后再打南直隶。
而且过了十一月之后,各种消息都表明了刑天军已经是在做准备,对南直隶也是势在必取,一切都说明,这个肖天健,已经打定主意,要将他朱家天下给取而代之了,到了这会儿,在明知已经不能仅仅再依靠内地的官军来抵挡刑天军的扩张,眼看着天下即将倾覆的时候,崇祯是什么也都顾不上了,鞑子那边皇太极也多次表明了想要议和的想法,而崇祯到了这会儿脸也顾不上要了,在建奴的问题上,他已经坚持了很久,虽然去年建奴入寇的时候,他动了想要和建奴议和的念头,可是还是最终没有彻底将这块遮羞布给撕下来,表面上还是维持了朝廷的面子。
但是现在随着刑天军拿下湖广,进逼江西,进而要取南直隶,随时都要覆灭他大明王朝,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候,崇祯再也顾不得这么多了,老早就先暗中派出了兵部郎中马绍愉等人,秘密潜出山海关,奔义州而去,开始在义州跟建奴谈起了议和的条件。
到了十一月的时候,马绍愉带着和建奴皇太极谈妥的条件,返回了京城,而且为了保密,这一次他们前往议和的人员,都没有以书信的方式传递这次议和的消息和内容,全凭他们带着这些东西回到了京师之中。
崇祯看罢了鞑子提出的条件,看到建奴方面首先提出以平等身份与大明相交,其实这个条件只是面子上的事情,这么多年来,大明都在一直被建奴骑着揍,平等不平等其实到也没什么了!
接着皇太极提出明清两国以宁远为界,以南属大明的疆土,以北则属清国的疆土,划疆而治,永不相互侵犯,从此不再敌对,这一点上,崇祯大为恼火,如此划分疆界的话,锦州就划给了建奴所有,虽说辽东一带早就被建奴控制了,实质上大明早已失去了那些地方,给他们就给他们拉倒,但是毕竟眼下锦州还在大明控制之下,如此一来,就等于是割地给对方了!当即便表示不同意,要求以锦州以北划界,锦州还是大明的疆土,但是马绍愉却说,这是建奴提出的底线,如果不成,便不能议和!为此马绍愉已经在义州跟建奴方面的派出的范文程交涉了好多天,对方死不松口,就是看出了大明眼下急于和他们议和,要趁机占点便宜。
崇祯本来想立即断然拒绝掉建奴的这种要求,但是这个时候南方又传来消息,说刑天军要在武昌府开科取士,这还如何了得?开科取士?这不是摆明了他们要建立政权了吗?这是要和朝廷争夺士子集团,如此下去的话,离这肖天健开国登基也就没多长时间了!
崇祯惊慌之下,当即便答应了建奴提出的这个要求,勒索也罢,敲诈也罢,整个大明天下跟一个小小的锦州相比,他还是分得清孰重孰轻的,如果以锦州换取他能挽回颓势,重新克制住这个肖刑天,并且夺回那些失地的话,也算是非常值得的一个买卖,所以他咬着牙认了!
再者建奴要求在宁远建立互市,两国通过互市互通有无,大明不得禁止商贾和他们通商,输出他们需要的茶叶、粮食等物,而他们也可以通过互市,向大明输入皮毛、鹿茸、人参等物。
这一点崇祯没有反对,做生意就做生意吧!总比他们南下破关来抢要强!
最后一条就是建奴要求今后每年,建奴方面向大明馈赠人参千斤、貂皮千张,而大明则回馈他们黄金万两,白银一百万两!
崇祯险些没有一屁股坐到地上,这建奴还真是狮子大张口呀!一张嘴就是一万两黄金,一百万两白银,大明虽说以前财政年入可以达到一两千万两银子,可是现如今河南、山西、湖广都没了,陕西那边闯贼还盘踞着汉中,威胁着西安府和四川,仅剩下南直隶、山东和部分京辅之地浙江两广,他现在还要掉头去对付刑天军,调动兵马还需要钱,哪儿去弄这么多银子呀!
崇祯几乎快要哭了,不过哭归哭,难归难,这条件他也必须答应才行,要不然的话大明就彻底完蛋了,先忍了再说,以后等灭了刑天军之后,腾出手再翻脸不认账,掉头再去对付建奴也罢,现如今最关键的还是先要对付刑天军最重要。
总之条件很苛刻,但是最终崇祯还是捏着鼻子认了,现在为了赶快抽出北方的兵马赶紧南下对付刑天军,什么他都可以不顾了。
于是他立即召见陈新甲,令陈新甲主持,和建奴赶紧达成和议,另外立即筹措银两,一部分先给建奴一些,拖欠他们一点,另外筹措来的银两要分出一部分充当军饷,立即调取辽东总兵吴三桂和宣府总兵王朴、山海关总兵马科等将,令其率部速速南下,前往顺德府,暂归孙传庭统驭,同时令洪承畴退出锦州,撤往宁远,坐镇宁远和山海关,防备建奴背信弃义再攻大明。
同时再授孙传庭尚方宝剑,督师猛击刑天军,先杀入河南,取刑天军腹地,阻止刑天军攻打南直隶,在河南和刑天军决一死战,争取一举将刑天军给彻底干掉。
于是陈新甲虽然不情不愿,但是也没敢坚持说不行,毕竟他也看到大明已经到了灭亡的边缘,现如今皇上为了保住江山,答应这样屈辱的条件,和建奴议和,也可以说是事出无奈之举,所以便再派马绍愉请旨北上,去和建奴达成和议,同时崇祯想尽了办法,筹措了一批银两,调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等人,马上便日夜兼程南下顺德府,归入孙传庭麾下,对付刑天军。
所有这一切动作都少有的快,当风声走露的时候,京城之中是一片哗然,大批民众甚至当官的都破口大骂,要求废止这次的议和,总之所有人都认为,不能也不应该跟建奴议和,要不然的话,这么多年来,朝廷投入到辽东的巨资还有几百万辽东死难的将士百姓们就都白费了,而且辽东就这么割让给建奴,是不可以接受的。
但是虽说消息走露之后,朝野是一片骂声,可是毕竟崇祯还是签署了这份和议文书,基本上是木已成舟了,不管官民愿意不愿意,都可以说是已经无法挽回了。
而马绍愉在义州和建奴签订了和议之后,告知建奴方面,说现在大明一下还拿不出那么多金银给他们,要缓上一年时间,对此奴酋皇太极,也立即便答应了下来,毕竟年初多尔衮领兵退还关外的时候,掳回了大批的金银财物,还掳回了二十几万奴隶以及近十万头各种牲畜,够他们折腾一阵子了。
而且皇太极是个极为聪明的人,通过多尔衮等人回来之后陈述的在关内遭遇刑天军的事情,皇太极也了解到了关内出现了这么一支可以和他们建奴军正面相抗的力量。
其实皇太极并不是一点也不清楚大明内地现在的情况,毕竟有大批晋商充当着他们的密探,不断的将大明的情报输送到关外,从一开始其实皇太极便注意到了刑天军这么一股力量,但是毕竟刑天军和他们之间隔着一个大明,两方以前没有发生过什么交集,所以他倒是没有太重视刑天军。
可是在这次多尔衮他们入寇返回关外之后,皇太极方知刑天军其实已经壮大成为了一支他不得不重视的力量,以多尔衮和此次陪同他一起南下的那些大将们的本事,他是非常清楚时下他的建奴军是何等厉害的,可是在一多打少的情况下,居然不但没有能击败这支刑天军,反倒是在京辅一带连连在这刑天军手下吃瘪,已经到手的大批奴隶还有牲口、钱财、粮食等物,居然被刑天军给抢去了,这就不得不让他重新审视这支刑天军了。
(我个人估计肯定会有弟兄跳出来对崇祯喊冤,这个我觉得没必要争论,大家不妨在百度上搜一下相关的事情,崇祯不是没想过和建奴议和,而是始终没有成功罢了!)
第一百四十六章 都是被逼的
不是他皇太极没有南下入主中原的想法,毕竟他清国刚刚建立,关外不过只有二十多万的女真族人,即便是加上那些投降他们的汉人、朝鲜人、蒙古人,也不过一二百万人,而大明则有千千万人,想想就觉得有点吓人,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他还是有点不敢想入主中原的事情。
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一点都没有想法,毕竟他们先祖女真人曾经建立过大金国,也曾经一支打到长江,和当时的南宋平分天下,而现如今的大明和当时的北宋相比,也强不到哪儿去,只是似乎这个崇祯的性格稍微要比宋徽宗、宋高宗他们强硬一点罢了,如果干的好的话,过几年他说不定还真的就有机会南下入主中原呢!
所以现在出了刑天军这么一支对他们建奴极度敌视的势力,显然对他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这也是他在听闻大明遣使到义州提出和他们议和之后,立即便答应了下来的原因,一是要通过这次议和,获得一个法理上的和大明平起平坐的地位,另外一个趁机敲诈一下大明,把锦州这个大钉子先给拔掉再说,以后说不定很可能他再率部南下叩关而入的时候,少了锦州这个钉子,就少了许多后顾之忧了,再者趁机签下和议,逼着大明以后年年效仿当年北宋对辽国、南宋对大金那样,朝他关外输送岁币,这样一来不用他们再辛苦冒险叩关南下,便可以轻松的获取到大批的银钱,这以后他们在关外的日子也就好过多了。
再有一点,也更说明了皇太极的阴险,在对待汉人方面,不管是大明的官军,还是那支刑天军,显然都是他的敌人,现如今刑天军的这个肖刑天,要和大明争夺天下,大明朝廷里面坐着的哪位,肯定是不答应的,也绝不会将他的天下拱手相送给那肖刑天的,而大明显然现在是处于绝对的劣势,被这肖刑天逼得已经是没有了退路了,唯有调用陈驻在松锦和山海关以及宣大等地的边军入关去对付这支刑天军,这才急拉拉的遣使来找他议和。
对于这个刑天军,现在皇太极已经是引起了高度的警觉,在他看来,这个肖刑天同样也是极度敌视他们建奴的一个人,而且此人善于练兵,手下掌控着一支可以直面和他们建奴军相对抗的兵马,甚至这支人马在野战之中,也照样能打败他们建奴军,如此一来,肖刑天变成为了一个对他们建奴非常具有威胁的人物。
如果他这个时候坐视大明就这么被肖刑天掀翻的话,那么有朝一日这个肖刑天问鼎天下之后,肯定会替而代之,继续和他们建奴为敌,那样的话等到了那个时候,他们建奴恐怕日子就要不好过了!现在刑天军仅仅拥有河南和少部分晋南这样的地盘,便能编练出数万精锐的兵马,并在京辅可以和他们正面相抗,那么以后等这肖刑天取得了中原天下,到时候还不知道能练出多少能打的兵马呢?那样的话他大清国仅以关外这么一块地方,和不到几百万治下的人数,去和肖刑天再为敌,一个搞不好就可能会沦入到万劫不复的境地之中,这刚刚建立的大清国,说不定在他手中,就直接终结了。
所以这会儿大明找他议和,可以说是正中他的下怀,大明既然要抽调北兵南下去对付这肖刑天的刑天军,那么对他来说可是一个非常划算的买卖,他们都是汉人,汉人打汉人,汉人杀汉人,杀的越多越好,不管谁最终打赢了谁,剩下的这个胜方,都恐怕会损失很大,到时候他完全可以趁机挥师南下,再对这个胜利者施以重击,说不定一下就能攻取中原了!说不定最终还能一统天下呢!
可以说这才是皇太极这一次这么大方,一口便答应下来,大明可以暂缓一下,给他们输送的岁币,他要的就是大明皇帝赶紧抽调走这些关外的明军,去对付那刑天军去,到时候他一旦看准时机挥师南下的时候,大明留守关外的这些官军兵力便不足以挡住他了,他完全可以轻松将整个边关都拿下来,趁势挥师南下去经略天下了!
同时皇太极也从入关回来的鞑子诸将那里,得知了刑天军的战法,当听闻刑天军居然使用大批历来被他们瞧不上眼的“鸟铳”,将他麾下的建奴军打得无力还手,颇为震惊,于是立即便对那些和刑天军交过手的将领们详细的了解了一番,多少弄清楚了一些刑天军的作战方式,一边是感到惊讶,一边令诸臣集思广益赶紧想办法予以克制。
于是建奴的这些奴酋们便都琢磨了起来,后来范文程以及多尔衮等人都提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刑天军不是以火器犀利厉害吗?那么他们也不是没有鸟铳,要知道这些年来,他们在和大明边军交手之中,虏获了相当多的大明的火器,同时也俘虏了不少大明的官兵,当然也又不少以孔有德、耿仲明之类的明军将领为代表的汉j投降建奴,使之建奴军中并不缺乏像鸟铳这样的东西。
孔有德和耿仲明等明将降奴之后,不但带来了不少麾下汉兵,同时最重要的还从登州掳了不少的善于铸炮的工匠逃到了辽东,使得本来处于半原始人生产水平的鞑子拥有了先进的铸炮以及冶炼的能力,并且从此开始自行铸造红夷大炮,鞑子在这一点上,倒是极为重视,到了明末的时候,建奴军的火药质量和数量都已经可以正面和明军相对抗,甚至于还压制了明军的火炮,特别是所铸出来的重型红夷大炮,在屡屡攻城战之中,发挥出了极大的作用,往往可以集中炮火,将明军镇守的城池的城墙轰塌,进而攻下城池。
但是建奴以前对于鸟铳等单兵用的火器并不感冒,因为在屡屡和明军交手之中,明军的火器并没有发挥出太大的战斗力,而且表现的性能低下,从萨尔浒之战中开始,明军火器装备数量就很多,可是却还是屡屡被鞑子军击败,所以在鞑子的眼中,这些明军的火器也只有那些红夷大炮厉害,其余的基本上都是鸡肋,所以满人八旗之中,极少会装备单兵使用的火器,他们相对来说,还是更崇尚刀枪剑戟这样的冷兵器,和强弓硬弩以及骑兵的建设。
所以长期以来,像投降他们的汉兵并不受到太多的重视,更多的时候皆是驱赶他们充当炮灰使用,可是这一次当遇上了刑天军之后,鞑子们才突然间发现,其实这些以前在他们眼中不值一钱的火铳,一旦以刑天军的方式应用的时候,还是相当可怕的,而他们大批骁勇无匹的勇士们,没有死在对方的刀下,却大批的被这么毫无意义的被对方火铳远远的便打死在战场上,这种死法实在是无法让他们接受,甚至是感到屈辱,也让他们感到刑天军都是胆小鬼,打死他们这么多勇士,使用的确实卑鄙的手段。
但是他们又不得不承认,刑天军的这种战法,确实对付他们很有效,强弓硬弩在刑天军大量使用的鸟铳面前,已经失去了原来的威力,远距离作战他们不占便宜,冲上去玩儿搏命拼杀,则更是悲催,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勇士们被一批批的如同屠杀一般的打死,所以他们就必须要找到克制刑天军这种战法的方法。
想来想去,多尔衮他们还是想到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使用他们类似的战法,让那些投降他们的明军,同样也使用和刑天军“相同”的鸟铳,和他们正面交手,反正这些汉兵们死了也不心疼,有朝一日他们一旦再遇上刑天军的时候,就让汉兵们跟刑天军死磕,然后他们满洲八旗兵则再去对付那些刑天军,这样就会有把握将刑天军击败了。
于是在多尔衮率部返回关外之后,孔有德和耿仲明这批大明降将们,突然间开始受到了重视,大批俘获的明军,以及投降他们的明军兵将们被从包衣奴之中选出,另外还从满洲八旗下面的汉人之中,二十人抽一丁,划归到了孔有德以及耿仲明他们的汉军旗下当兵,大大的扩充了孔有德和耿仲明他们的汉军兵力。
同时他们翻箱倒柜的将这些年来缴获自明军手中的那些鸟铳、老式火铳、三眼铳,甚至于比较罕见的迅雷铳、五雷神机等火器都翻检了出来,并且加大火药产量,装备到了汉军之中,同时找一些和刑天军交过手的人,将刑天军的战法告知孔有德和耿仲明他们这些降清汉将,于是孔有德和耿仲明这些自诩为火器专家的汉j们,便马上照猫画虎的开始搞出一套有点像刑天军的战法,开始对手下这些汉军们进行起了操练,一起有朝一日,他们去对付那支这次让多尔衮等清军吃了闷亏的刑天军。
当然皇太极这一次这么爽快的答应和大明议和,另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原因还是和刑天军分不开关系。
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下哗然
上次多尔衮和岳托领兵叩关而入到大明京辅以及山东等地大掠的时候,蒙古八旗那边也派出了不少兵马跟随入关,本来这些蒙古人跟着建奴干,一是因为他们不团结,被建奴打怕了,不得不被驱使着跟着南下,充当炮灰使用,另外就是他们也需要从大明掠夺人口奴隶以及金银等物资,来满足他们的需要,说白了,就是他们这帮小弟就是跟着老大去抢劫,趁机也发一笔横财。
可是没成想在入关之后,他们在京辅一带,遭遇到了刑天军猛烈的打击,每战之下,多尔衮他们这些清军诸将们便都拿他们蒙古兵当跑回,结果使得蒙古兵这一次入关在对上刑天军的时候损失惨重。
本来蒙古八旗兵就不多,满洲鞑子八旗兵力远超过他们蒙古八旗,而且这么过度消耗蒙古兵的办法,令蒙古八旗的旗主们非常不爽,以前是敢怒不敢言,可是这一次入关却发现汉人之中官军虽然不咋样,但是却出现了一支可以和鞑子军正面相抗的刑天军,而且这支刑天军还能在野战之中,屡败建奴军,于是乎他们便心思活动了起来。
蒙古人到了这个时代之后,早已不似当年那样强悍了,他们势力很分散,各自为政不说,还相互之间为了争夺草原的控制权,相互之间大打出手,以至于在人口远超过女真人的事实面前,却只能选择依附建奴鞑子,他们可以说是一帮纯粹的小人,谁厉害就帮谁,干的是除弱扶强的买卖。
以前他们看出建奴比明军厉害,于是便帮着建奴对付大明,现如今他们突然发现还有人比建奴军厉害,于是依照他们的习惯,便开始变得对建奴不太那么听话了,这次出关回去之后,他们便开始想方设法的打听有关刑天军的事情,从搜集回去的消息中,突然间发现,刑天军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庞然大物了,绝不是仅仅有那么一两万人马,而是已经具备了全面和大明相对抗,甚至是有可能取而代之。
特别是这半年多来,这些蒙古人发现,刑天军势不可当的一举攻占了大半个山西,同时还在边关一带拥有很大的实力,而且南下湖广一带“大掠”,可是大明却在刑天军面前,屡战屡败,就连大明阁老杨嗣昌,都死在了入寇湖广的刑天军手中,巡抚之类的官员更是被刑天军干掉了好几个,大明丝毫拿他们没有办法。
如此下去的话,大明弄不好真的就被刑天军取而代之了,考虑到要未雨绸缪,一旦刑天军崛起的话,肯定是要继续和建奴为敌的,建奴弄不好也不是刑天军的对手,一旦有朝一日刑天军要是连建奴都给收拾了的话,那么他们眼下跟着建奴,岂不是要殃及池鱼了吗?
于是这段时间蒙古人便显得不太安分了,不但开始不怎么听奴酋皇太极的吩咐不说,甚至于在一些地方,蒙古人还开始暗中和建奴进行对抗,更有蒙古人开始主动的派人跑去晋北一带,暗中和王承平李凌风他们联系,和刑天军暗中做起了买卖,将刑天军所需的良马、种牛等牲畜卖给刑天军,换取刑天军放开宣大一带的商道,跟他们通商。
作为奴酋的皇太极,当然也很快便发现了蒙古人的小算盘,他当然清楚一旦蒙古人反叛他们的话,弄不好他刚刚建立的大清国,就要出大麻烦,于是眼下他要尽快的重新震服这些蒙古人,省的他们今后倒向刑天军,故此他才会立即答应了崇祯提出的和议,考虑的就是赶紧先解决内部的问题。
于是崇祯在收到消息的第一时间,可以说是如释重负,在他看来,短时间之内北方便可以稍微平静一段时间了,建奴应该在签订和议之后,不会再在近期内南下入寇了,于是便赶紧下令关宁军开始南下“剿贼”,时局到了今日这个时候,他已经是一刻都等不下去了。
虽然朝野之中一片骂声,但是这次大明还是和建奴签订了和议,将锦州割让给了建奴,并且令洪承畴率部撤离锦州,到宁远驻防,大批锦州百姓,也随之南迁。
这样的举措令蓟辽总督洪承畴措手不及,而且在明清和议之前,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突然之间朝廷便和建奴达成了和议,并且下旨令他督军还有护送锦州百姓南迁,顿时让关外的军民都大吃一惊,随即而来的便是军民的暴怒,当即许多军民就大骂起了朝廷,一时间搞得关外一片大乱。
洪承畴也对这件事感到非常愕然,顿时陷入到了两难的境地之中,他身为蓟辽总督,便是老百姓最直接的攻击对象,消息一经散开当天晚上,他在锦州的总督府衙门里面便被人丢入了大粪,墙上也出现了大骂他的布告,要求坚决抵制和鞑子和议,绝不撤出锦州,有些老百姓甚至以自杀来抵制割让锦州城给建奴。
洪承畴于是赶紧派人朝京师给崇祯送奏疏,力陈不能这么做,一旦这么做的话关外的整个防御体系可能都会崩溃,军心定会大散,民心也会因此受到重挫,一旦建奴反悔的话,再次叩关而入,那么关外便再无可用之兵,就不要指望着他们能挡得住建奴军入关了,这山海关之外的地盘,早晚肯定会被建奴夺去。
而崇祯这会儿虽然也意识到这么做可能会造成民心大失,军心涣散,可是眼下木已成舟,他已经没有反悔的余地,依然他这会儿反悔的话,那么铁定会立即招致建奴的凶狠报复,这会儿大明内地的刑天军已经到了不可控制的地步,一旦要是建奴这会儿因为他的反悔再次南下的话,大明在刑天军和建奴的内外夹击之下,那就彻底完蛋了,所以他明知洪承畴说的不错,但是也不敢反悔,下旨着令洪承畴按照他的圣旨办事,将锦州城放弃,督师带上民众立即南撤,重新在宁远一带布防。
洪承畴身为大明朝臣,得到了崇祯的回复之后,无可奈何之下,也只有遵照圣旨行事,下令撤兵退守宁远,将锦州城让给建奴,老百姓们骂声连天之下,不得不收拾了细软之物,随军南下。
这一次大撤退,使得整个关外的大明防御体系基本上崩塌,军心动摇,民心涣散,大批耗费了不知道多少银钱,储备在锦州一带的物资还有那些耗费了无数银两建造起来的屯堡,都被丢弃给了建奴,许多当兵的在路上便溃散,物资丢的满地都是,都白白的便宜给了那些跟随监视他们撤离锦州的建奴军,使得建奴军征发了数万夫役,推着小车跟着后撤的大明官军,捡拾各种被官军丢弃的物资,平白赚的是盆满钵满。
而随着明清和议的消息传开,刚刚有点不怎么听话的那些蒙古人便意识到了危急,大明眼下是彻底没戏了,暂时刑天军那边他们还指望不上,而建奴这边的刀磨的锋利,随时都可以砍到他们的脖子上,他们如果这个时候不听话,那么他们相信狡猾的皇太极肯定会毫不犹豫的对他们抡起屠刀,于是顿时这些蒙古人便老实了许多,变得也立即又重新恭顺了起来。
对于这次朝廷和建奴议和的消息,已经流出,便迅速的被扩散开来,作为刑天军间谍头子的冯卫汉,自然也少不了在京师里面安插刑天军的细作,这些细作在第一时间便将消息送出了京师,冯卫汉一得到消息,便立即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将消息传给了肖天健得知。
肖天健这个时候刚刚在武昌府结束了第一次刑天军开科取士的事情,本来心情大好,正待整顿一下兵马,最后再商讨一次对南直隶的作战计划,只待年后率领士饱马腾的兵将们顺江而下,直扑南直隶去了。
可是没成想就在这个时候,北面传来了这样的消息,让肖天健可以说是大吃了一惊,不但是他,消息已经扩散,连湖广那些投降肖天健的朝廷旧吏们也都顿时大骂了起来。
在肖天健的历史观之中,虽说对于崇祯丢掉大明江山感到同情,也为他感到悲哀,也有点怒其不争,但是以前他并不是很清楚明末朝廷和建奴之间议和的事情,所以始终认为,崇祯在对待建奴方面,是尽了本分的,天子守国门,直到王朝倾覆,崇祯也没有离开北京城,学北宋的徽宗、高宗那样逃往江南,这是非常值得敬佩的,所以他一直潜意识之中都认为崇祯是不会和建奴真正议和的。
可是没成想,历史被他彻底搞得一塌糊涂,本来始终没有和建奴议和的崇祯,在这个时候,被他逼得不得不出此下策,早早的便和建奴达成了和议,彻底从法理上放弃了辽东,甚至于不惜割让出了还在明军控制中的锦州城,以此来腾出兵力,南下来对付他。
其实肖天健在捉获了高起潜的时候,便从高起潜那里得知了崇祯在十一年末的时候,便指使过杨嗣昌和高起潜暗中和建奴议和,只是后来因为消息走露,朝野一片哗然,逼得崇祯那次议和最终不了了之,而且肖天健不清楚的是在历史上崇祯十五年的时候,还曾经派人和建奴议和过,只是后来又因为陈新甲不小心,他的家仆将消息走露,又一次引起了朝野的震动,逼得崇祯没有能和建奴达成最后的和议。
可是到了历史发展自从有了他肖天健的掺和之后,彻底的发生了改变,这一次崇祯居然瞒天过海,在消息走露之前,便和建奴达成了和议,将生米煮成了熟饭,虽然朝野反对之声还是很多,但是毕竟他已经做成了这件事,木已成舟,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而且肖天健根本不用其他人来提醒他,便能想得出来崇祯为何要这么做,其实说白了都是他逼得,现如今他连灭朝廷在内地的数路官军大军,使得崇祯根本已经在内地找不到可以对付他的精锐兵马了,所以为了挽回即将覆灭的大明江山,他这么做其实也无可厚非,他唯一能调用的也仅有关外的那些关宁军了,换作其他人的话,弄不好十有八九也会这么做,甚至可以说崇祯这么做,还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第一百四十八章 再探卢象升
接下来,肖天健即便是用屁股也想得出来,大明朝廷在和鞑子达成和议之后,会作出什么动作,铁定会有大批关宁军被调入内地,扑向他刑天军的辖地,只是眼下暂时还不知道崇祯这一次下定了多大的决心,会调动多少关宁军入关来对付他罢了,但是起码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次来的关宁军数量一定不会太少,相比于湖广这边的官军,除了左良玉的人马之外,关宁军的战斗力还是要超出内地官军很多的,所以他原来制定的攻打南京的计划,在这个时候,便不得不暂缓一下了。
如果刑天军不能在这一次大战之中,战败这些从关外调入的官军的话,那么一切可能都要推倒重来了,但是好处是只要能击败这些入关的边军,那么对于大明来说,他等于也提前一步,将大明最后的抵抗能力,给彻底打垮了,那么对于接下来他统一天下,也就方便了许多,某种意义上来说,崇祯这么做,也等于将朝廷和刑天军最后的对决提前了一些,就看他们谁能在这一场最后的对决之中胜出罢了,谁能笑到最后,就完全看这一场大战了。
于是肖天健不敢怠慢,马上便下令暂停对南直隶的用兵计划,开始在武昌府一带调整起了战略部署,一方面重新安排辖地内的诸军的防地,一方面开始集中精锐兵力北上,做好跟官军对决的准备。
原来正在大批调动南下的各种物资,也暂停调运,而是转而立即调往晋南和豫北等地,为下一步的行动打下基础。
如此一来,许多原定的计划便被取消抑或是延期,整个刑天军也在肖天健的调动之下,又一次在过年期间大规模的行动了起来。
肖天健刻意早年建立起来的刑天军情报系统,这一次又立下了大功,虽然朝廷那边这一次动作很快,但是刑天军的细作还是用信鸽在第一时间便将消息送出,使得肖天健在接收到消息的时候,关外诸路官军要么是还在换防之中,要么就是还在集结之中,而洪承畴则正在从锦州后撤,整个关外都乱的跟一窝蜂一般。
所以这也给肖天健了一个比较充裕的准备时间,率领着罗立和刘耀本等精锐兵马,返回到了河南洛阳。
而在肖天健下令回师洛阳的时候,军中上下也都知道了朝廷和鞑子议和的消息,于是军中上下自然也少不了一片骂声,肖天健也趁机利用了这个机会,在军中大作宣传,将崇祯和当今朝廷说成了卖国贼,并且昭告天下,他肖天健绝不会承认当今朝廷和建奴之间达成的这项和议,同时要天下汉人,都站起来抵制朝廷的这项卖国之举,要求当今朝中的朱由检退位谢罪,先从舆论上造势,尽可能的争取人心,毕竟明代的国人还是有点骨气的,在这件事上,朝廷的举措显然让不少人都十分失望,所以当今朝廷起码在舆论上再失一城,就连许多文人因为此事,恐怕也会对朝廷失望不已,所以肖天健相信,只要他能打好这一仗,那么今后征服那些朝廷的地盘的时候,受到的阻力便会更小一些。
与此同时,肖天健一边率部赶回洛阳,一边在路上便下令阎重喜、王承平、李凌风他们围攻太原府,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攻下太原,先彻底控制住山西,同时也要求他们防备着边军从山西先下手,要求王承平和李凌风所部,一旦发现边军有迹象要南下,就要在晋北尽可能的拖住他们,不得让他们救援太原。
另外?br />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