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第 39 部分阅读

素是意大利领袖。他的存在也是决定性的。要是他有个三长两短的话,意大利对这个联盟的忠诚就不再靠得住了。意大利的王室基本上是反对那位领袖的。佛朗哥也是支力量。他会保证西班牙保持“同情的中立”。至于说到“对方”,那末,他向他的听众担保,“在英国和法国没有什么杰出的人物”。这位恶魔般的大独裁者,大概直不断地这样唠叨了有好几个钟头,中间只因吃顿迟开的中饭中断了会。从记录上,找不到任何迹象表明有任何个陆军将领海军将领空军将领敢530 于打断他的话头,对他的判断提出异议,甚至对他的谎言也不敢否认。他说,他在春天就已经决定同波兰开战是不可避免的,不过他认为他首先得对付西方。不过,后来逐渐“明白”,在那种情况下,波兰会进攻德国,因此,它应当在现在就予以清算。无论怎么说,发动战争的时间已经来到了。

对我们来说,并不难作出决定。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损失;我们只能得到好处。我们的经济情况是,我们支持不了几年了。戈林可以证实这点。我们没有别的选择,我们必须行动除了个人的因素而外,政治形势也是对我们有利的;在地中海,意大利法国和英国在争雄;在远东,存在着紧张局面

英国处在极大的危险中,法国的地位也在恶化。人口出生率在下降南斯拉夫内部潜伏着崩溃的种子罗马尼亚比从前更弱了在凯末尔死了以后,统治土耳其的是批眼光短浅动摇不定软弱无能的人物。

所有这些有利的形势在两三年后就不会存在了。谁也不知道我会活多久。因此,最好现在就摊牌,要再拖延个四五年就不保险了。

这些就是纳粹领袖的疯狂的推理。

他认为西方“非常可能”不会打仗,不过这点风险是必须要冒的。难道他过去没有冒过险吗在将军们想后退的时候进军莱因兰,难道不是冒险吗在占领奥地利苏台德区和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的时候,难道他没有冒过险吗”汉尼拔在坎尼,腓德烈大王在拉顿,兴登堡和鲁登道夫在坦能堡,”他说,“都是冒了险的,因此我们现在也必须冒只能由铁的决心来制胜的风险。”决不容许软弱退缩。

有许多身居高位而心存观望的德国人,在捷克问题解决了以后给英国人谈过话,写过信,这造成了很大的损害。就在你们动摇失志而过早地屈服的时候,元首达到了他的目的了。哈尔德维茨勒本和托马斯,也许还有别的参加过慕尼黑密谋的将军在听到这几句话的时候,定打了个寒战。希特勒所知道的,显然比他们以为他所知道的要多。

不论怎么说,现在是要他们全体表现出自己的战斗能力的时候了。希特勒提醒他们,他已经用“政治上的恐吓”建立了个大德意志,现在必须要“考验军事机器”了。“在西线的大决战以前,军队必须进行场真刀真枪的战斗。”波兰提供了这样的个机会。

话头接着又转到了英国和法国。

西方要同我们作战只有两个可能:5311. 封锁:这起不了作用。因为我们能自给自足,而且我们能从东方得到援助。2.从马奇诺防线进攻西线。我认为这是不可能的。

另外个可能性是侵犯荷兰比利时和瑞士的中立。英国和法国不会侵犯这些国家的中立。事实上,它们帮不了波兰的忙。

会不会变成场长期战争

谁都不指望打场长期战争。要是冯勃劳希契先生告诉我说,我要花4 年的时间才能征服波兰,我就会回答说那不行。说英国想打场长期战争是胡扯。

在踌躇满志地说完了波兰英国和法国的问题以后,希特勒打出了他最大的王牌,把话题转到俄国。

敌人还有个希望,希望我们征服波兰以后,俄国会与我们为敌。敌人没有估计到我有这样大的决心。我们的敌人是小蛆虫,我在慕尼黑已经领教过他们了。

我深信斯大林是不会上英国人的当的。只有瞎了眼的乐观派才会相信斯大林会傻到看不穿英国人的打算。维持波兰的存在对俄国人并没有什么好处李维诺夫的免职是决定性的。对我来说,这就像轰的声炮响样,显示了莫斯科对西方国家态度转变的迹象。我逐步对俄国作了转变,我们借商务条约转入了政治谈判。最后俄国人提议签订项互不侵犯条约。4 天以前,我采取项特别步骤,结果,俄国在昨天宣布它愿意签字了。同斯大林的个人接触已经建立了。里宾特洛甫后天就要去签订条约。波兰现在已处在我要它处的地位了摧毁英国的霸主地位已经开始了。我已经完成了政治上的准备,底下的路要由军人来走了。底下的路要由军人来走了,这就是说,如果张伯伦不再来个慕尼黑的话。“我只怕,”希特勒对他的将领们说,“有些会提议调停。”

到这里,会议中断,大家吃中饭去了。不过在吃饭以前,戈林还曾对元首表示感谢,感谢他给大家指出了道路,并且向他保证三军定尽自己的天职。

希特勒下午的演说主要是用来给他的军事首脑打气,设法使532 他们坚强起来担当面前的任务。从所有3 份粗略的笔记都可看出这番话的性质。我们必须有最坚强的铁般的决心。在任何情况面前都不容退缩。每个人都必须认清我们已经下定决心从开始起就同西方国家作战。场生死的斗争长期的和平对我们不会有什么好处种大丈夫的气概我们的人比他们强对方比我们弱我国在1918年所以崩溃是因为精神上准备不足。腓德烈大王所以顶得住,只是因为他坚忍不拔。打垮波兰是第件要做到的事。目标是消灭有生力量,而不是为了到达条规定好的界线。即使西线爆发战争的话,打垮波兰仍然是首要目标。由于季节的理由,必须速战速决。我将提出发动战争的宣传上的理由不必管它讲得通,讲不通。胜利者在事后是没有人问他当初说的是不是实话的。在发动战争和进行战争时,是非问题是无关紧要的,紧要的是胜利。心要狠手要辣

8000万人民定要得到他们应得的权利谁强就是谁对心要硬,不要发慈悲要心如铁石,不要有怜悯谁若是仔细想过这个世界的道理的话,谁就懂得它的意义就在于优胜劣败,弱肉强食

元首这时的情绪已到了条顿式盛怒的程度,在大发了这样通尼采式的训诫以后平静了下来,对马上要进行的战役发出了几点命令。最根本的是速度。他对德**人有“不可动摇的信任”,如果发生任何危机的话,只可能是因为司令官丧了胆。第个目标是要从东南方楔入维斯杜拉河地区,同时从北方楔入那累夫河和维斯杜拉河之间的地区。他说,军事行动决不能受他在打败波兰以后可能对波兰所作的处置的影响。不过对这点他说得很模糊。他说,新的德国边疆将根据“确当的原则”来决定。可能他会在德国与俄国之间成立个小小的波兰缓冲国。

他最后说,开战的命令将在以后下达,很可能在星期六8月26日 早晨。

第二天,8 月23日,在最高统帅部各局首长会议以后,哈尔德将军在日记里写道:“日已确定在8 月26日 星期六.”

莫斯科盟国谈判的僵局

到8 月中旬的时候,西方民主国家同苏联之间在莫斯科的军事谈判事实上已陷于停顿在这方面,波兰人的不肯妥协要负主要责任。大家还记得,英法军事代表团坐了条慢船到列宁格勒以后,于8 月11日到达莫斯科,刚好在出使失败的斯特兰先生离开这个俄国首都星期之后。斯特兰能把同俄国人谈判这个困难而不愉快的差事交给将军们去办,显然感到如释重负。现在需要赶快拟定的是项军事条约,其中将详细规定在什么地方,以何种方式,用什么武力来对付纳粹军队。但是据英国方面对军事谈判的详细记录和英国代表的报告透露,英法军事代表团不是派到莫斯科去讨论细节的,而是讨论“般原则”的。虽然如此,俄国人还是坚持要立即着手讨论实际的具体的而且在英法方面看来难办的问题。对于英法方面由杜芒克将军在第次会议上所宣布的原则,伏罗希洛夫的反应是,它们“太抽象太不具体了,没有使任何人承担做任何事情的责任我们在这里开会”,他冷冷地说,“不是为了作抽象的宣言,而且要制定项全面的军事条约”。

这位苏联元帅提出了些非常具体的问题:有没有什么条约规定波兰该采取什么行动旦战争爆发的话,英国拿得出多少军队来援助法**队。比利时会怎么办他所得到的答复是不大能令人放心的。杜芒克说,他对波兰的计划无所知。海伍德将军说,英国人预期“在战争初期可以第批派出16个师,以后再派出第二批16个师”。伏罗希洛夫逼着要他说明在爆发战争的时候手边到底有多少个师,海伍德回答说,“目前英国有5 个正规师和1 个机械化师”。这种不像样的数目在俄国人听起来,完全出乎意外而且令人不快,他们说,他们已准备好,战争开始就摆开120 个步兵师来对付从西面来的侵略者。

至于比利时,杜芒克将军在回答俄国人的问题时说,“法**队不能进入 比利时 ,除非人家请他们进去,但是法国准备答应任何请求”。这种答复,在莫斯科的军事谈判代表们面前提出了个关键性的问题,而这却正是英国人和法国人渴望避免的问题。首先在第次会议上,接着又在8 月14日次关键性的会议上,伏罗希洛夫元帅强调,根本的问题是波兰是否愿意允许苏联军队进入它534 的领土去迎击德国人的问题。如果不愿意的话,盟国又怎么能阻止德**队迅速席卷波兰呢在8 月14日那次会议上,他具体问道:“英国和法国的参谋总部是否认为苏军可以越过波兰,特别是越过维尔那山峡和加利西亚去同敌军接触”

这是问题的核心。据西兹打电报告诉伦敦说,俄国人现在提出了军事谈判成败所系的根本性问题,这个问题确实也是政治谈判开始以来成为我们切困难的根子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苏联的邻国始终维持某种抵制的情况下同苏联达成任何有效的协议,而这种抵制只有到为时已晚以后才会取消。

如果这个问题提出来的话 它怎么可能不提出来呢 ,德拉克斯海军上将锦囊之中是有英国政府教给他如何对付的指示的。英国内部文件中透露出来的这项指示,在今天看起来,实在是天真到令人不可置信。鉴于波兰和罗马尼亚对于“可能进行合作的计划甚至连考虑也不愿考虑”,他要采取的“论点”是:对波兰和罗马尼亚的侵略将大大改变它们的看法。不仅如此,德国如果能在俄国大门口占据块地盘的话,也是对俄国大大不利的事情因此,从俄国自己的利益出发,如果波兰和罗马尼亚受到侵略的话,它应当有援助这些国家的计划的。

如果俄国人建议英国和法国政府应当向波兰罗马尼亚或者波罗的海国家提出同苏联政府或者总参谋部实行合作的建议,代表团不应作任何承诺,而应该向国内请示。他们果然这样做了。

在8 月14日的会议上,伏罗希洛夫要求对他的问题作“直截了当的答复”。“如果没有确切而毫不含糊的答复的话,”他说,“军事谈判继续下去是没有用处的苏联军事代表团,”他补充说,“不能向自己的政府建议参加这样个显然注定要失败的事业。”

甘末林将军从巴黎指示杜芒克将军设法把俄国人从这个题目上引开去。但是俄国人不是好甩开的。

据杜芒克将军后来报告,8 月14日的会议颇富于戏剧性。英国和法国代表被将死了。他们自己也知道,然而却还想尽量回避这个问题。德拉克斯和杜芒克硬是说,他们肯定波兰人和罗马尼亚人在自己的国家受到进攻时定会马上请求俄国人援助。杜芒克十分有把握地说,他们会“央求元帅支持他们的”。德拉克斯认为,说他们不会请求苏联援助是“不可想象的”。他还看起来不怎么合乎外交策略加了句,“如果他们在必要时还不请535 求援助,而让他们自己被征服的话,就可以预料他们将成为德国的省份”。这是俄国人最不愿见到的事情,因为它意味着纳粹军队陈兵苏联边境,伏罗希洛夫特别注意到了这位海军上将这句不该说的话。

最后,如坐针毡的英法代表认为,伏罗希洛夫提出了他们所没有资格处理的政治问题。德拉克斯宣称,既然波兰是个主权国家,首先得由它的政府来许可俄**队入境。不过由于这是个政治问题,它应当由有关政府去解决。他提议苏联政府把这个问题向波兰政府提出来。俄国代表团同意这是个政治问题。但是它坚持必须由英国和法国政府把这个问题向波兰人提出来,并且对他们施加压力,使他们懂道理。

鉴于俄国人在这个时候也在同德国人打交道,他们到底是真心诚意地同英法军事代表进行谈判呢,还是他们像英法外交部 更不用提德拉克斯海军上将了 后来所说的那样,仅仅为了拖延谈判以便等待同希特勒成交而坚持取得军队开进波境的权利呢

据英国和法国内幕人士透露,在开头的阶段,西方盟国的确认为苏联军事代表团是真心诚意地在谈判,甚至还认为苏联代表团把这件工作看得过于认真了。8 月13日,在军事谈判进行了两天之后,西兹大使打电报给伦敦说,俄**事首脑似乎当真“要搞点名堂出来”。结果,要德拉克斯海军上将“慢吞吞进行”的指示改变了。8 月15日英国政府就要他支持杜芒克“尽快”使军事谈判得出结果来。原来不让他把机密军事情报告诉俄国人的限制也取消了部分。

杜芒克将军从达拉第总理那里得到的指示,同英国海军上将原来得到的拖延指示不同,是要设法尽早同俄国缔结项军事条约。尽管英国人害怕消息可能走漏给德国人,杜芒克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就把法国兵力的数字告诉了俄国人。他把这称之为“高度机密的数字”,而苏联代表也答应俟会议结束,立即把他们536 “忘掉”。

杜芒克和德拉克斯要求本国政府指示如何回答俄国人关于波兰的问题,等了3 天都没有回音。到8 月17日,杜芒克就给巴黎打电报:“苏联是想要军事条约的。它不想要我们给它张没有具体保证的废纸。伏罗希洛夫元帅宣布只要他所说的那个关键性问题解决以后,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杜芒克强烈地要求巴黎设法使华沙同意接受俄国的援助。不但在莫斯科,而且也在西方国家首都,当时流行的看法都是,英法政府并没有做任何工作来劝说波兰人同意苏联军队在波兰领土上迎击德国人。事实并非如此,从最近发表的文件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伦敦和巴黎是做了相当多的工作的不过还不够多。同样清楚的是,波兰人的反应,其愚蠢简直不能令人置信。

8 月18日,在英法两国第次试图打开波兰人的眼界让他们认清现实以后,波兰外交部长贝克告诉法国大使利昂诺尔,俄国人“在军事上没有什么价值”,而波兰参谋总长斯塔契维奇将军也支持这种看法,宣称他“看不出让红军在波兰领土上作战有什么好处”。

第二天,英法大使再次进见贝克,敦促他同意俄国建议。波兰外交部长还是拖,不过答应在翌日给他们正式答复。这天英法使节在华沙的外交行动是同天8月19日 法国外交部长庞纳和英国代办在巴黎会谈的结果。使这位英国人感到有点意外的是,姑息希特勒最积极的庞纳,因为看到有可能因为波兰人的顽固而失去俄国这样个盟友也居然着急起来了。 庞纳告诉他说 如果由于波兰人的拒绝而使同俄国的谈判归于破裂的话,结果将不堪设想波兰人的拒绝是讲不过去的,因为这是在德国进攻时唯能立即见效的援助。如果我们要求我们自己的国家参加战争,来保卫拒绝了这援助的波兰的话,英国和法国政府将处于毫无办法的地位。如果情况果真如此毫无疑问它定如此那末,英法政府为什么不在这个千钧发的时刻对华沙施加最后的压力,干脆说除非波兰政府接受俄国援助,英国和法国看不出它们参战援537 波有什么用处呢正式的英波共同安全条约当时尚未签订。为什么不能把波兰接受俄**事援助作为缔结这条约的个条件呢

庞纳在8 月19日同英国驻巴黎代办的谈话中是提出了这个建议的。但是,伦敦政府对这样种“计策” 唐宁街是这样叫它的 感到不合适。张伯伦和哈利法克斯不肯走这样的极端。

8 月20日上午,波兰参谋总长告诉英国驻华沙的武官说,“在任何情况下都决不能同意苏联军队进入波兰”。当天晚上,贝克就正式拒绝了英法的要求。同天晚上,哈利法克斯通过他驻华沙的大使,敦促波兰外交部长重新加以考虑,并且用强烈的措辞着重指出波兰的态度“破坏了”莫斯科的军事谈判。但是贝克丝毫不为所动。他告诉法国大使说:“我认为,对于外**队使用我国领土的问题,不论什么样的讨论都是不能进行的。我们同苏联没有军事协定,我们也不想要。”

在波兰政府这样种盲目顽固的态度面前,法国总理达拉第着急了,他后来在1946年7 月18日对法国制宪议会讲话时说,他决定不顾切,自行其是。在再次呼吁波兰人要现实点以后,他在8 月21日早晨打电报给杜芒克将军,授权他同俄国人按他所能争取到的最好的条件签订军事条约,不过,有个条件:这项条约定要由法国政府批准。与此同时,法国驻苏大使保罗艾米尔纳吉亚尔也得到庞纳的命令 这是后者以后说出来的 通知莫洛托夫,法国“原则上”同意苏联军队在德国进攻波兰时通过波兰领土。

但是只要波兰人还没有答应,这就只是种无用的姿态而且,我们今天可以知道,鉴于俄德之间正在进行交易,这还是种毫无意义的姿态。杜芒克直到8 月21日晚上才接到达位第的电报。当他第二天晚上正是里宾特洛甫动身赴莫斯科的前夕把它告诉伏罗希洛夫的时候,这位苏联元帅表示非常怀疑。他要求看看叫那位法国将军说法国政府已授权他签订项准许俄**队通过波兰的军事条约 杜芒克是已经这么说了的 的证明。显然,杜芒克拒绝了这要求。伏罗希洛夫下步要求知道英国的反应如何,是否已经得到了波兰的同意。这些都是没法回答的538 问题,杜芒克只好答复说,他并无所知。

但是到这个时候,无论是问题还是答案都已经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了。它们提得太晚了。里宾特洛甫已经在到莫斯科的路上了。他的访问是前天晚上宣布的,同时还宣布了此行的目的是:在纳粹德国和苏联之间缔结项互不侵犯条约。

伏罗希洛夫看来似乎已经对那位法国将军产主了种真正的好感,很婉转地向他示意:他们之间的接触就快结束了。

伏罗希洛夫说 我只担心件事情。法国和英国方面已经让政治和军事谈判拖得太长了。因此,在这个时候,我们决不能排除这样种可能性:也许会发生某种政治事件。

里宾特洛甫在莫斯科:1939年8月23日

所谓“某种政治事件”现在发生了。

里宾特洛甫是8 月22日坐飞机动身去莫斯科的。他随身带着希特勒亲笔的全权证书,握有同苏联缔结经签字立即生效的互不侵犯条约和“其他协定”的大权,也带着大批随员。第天晚上,德国代表团在东普鲁士的柯尼斯堡过夜,据施密特博士说,里宾特洛甫在那里工作了整整宵,不断同柏林和伯希特斯加登通电话,而且为准备同斯大林和莫洛托夫会谈而作了大量的笔记。

载着德国代表团的两架“秃鹫”式运输机在8 月23日正午到达莫斯科。在大使馆匆匆吃完午饭以后,里宾特洛甫就急急忙忙539 赶到克里姆林宫去会见苏联独裁者和他的外交人民委员。第次会议继续了3 个小时,据里宾特洛甫在“特急”电报中告诉希特勒,这次会议对德国人说来进行得很好。从德国外交部长的电报来判断,根本没有任何困难就在将使苏联置身于希特勒发动的战争之外的互不侵犯条约的条款达成了协议。事实上,据他报告,唯的困难是如何瓜分赃物这样个显然很小的问题。俄国人要求德国人承认拉脱维亚的利包和温道两个小港“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内”。由于拉脱维亚全境都划在两国势力范围的界线的苏联面,这个要求并不是什么多大的问题,希特勒很快就同意了。里宾特洛甫在第次会议后还告诉元首说,“预期将就整个东欧地区划分势力范围的问题签订项秘密议定书”。全部文件互不侵犯条约和秘密议定书当天晚上在克里姆林宫举行第二次会谈的时候签字了。德国人和俄国人达成协议太容易了,因此在这次直开到第二天清旱两点钟的宴会式的会议上,绝大部分时间不是花在什么严重的讨价还价上,而是用来对世界局势个国家个国家地进行热烈而友好的讨论,中间还充满了克里姆林宫庆祝会上决不可少的敬酒干杯。出席这次会议的德国代表团的个团员曾写了份秘密备忘录记下这个外人难以想象的场面。

斯大林曾问到德国的伙伴意大利和日本的野心,里宾特洛甫对此作了爽快的令人放心的回答。谈到英国的时候,苏联独裁者和那位现在举止尽量表现得规矩的纳粹外交部长也发现彼此的看法马上致。斯大林告诉他的客人说,英国派到莫斯科来的军事代表团“从来也没有告诉苏联政府,他们到底要什么”。里宾特洛甫在回答时着重点出,英国老是想破坏德国和苏联之间的良好关系。他大言不惭地说,“英国是软弱的,只想叫别人给它打仗,好让它狂妄地僭取统治全世界的霸权”。

这份德国备忘录说,“斯大林极表同意”,他还说,“如果英国真的统治了全世界的话,那是因为老是让自己被它吓唬的其他国家太傻的缘故”。这个时候,苏联的统治者和希特勒的外交部长已经相处极为融洽,即使提起**公约也不能使他们感到尴尬了。里宾特洛甫再次解释这个条约不是针对苏联而是针对西方民主国家的。斯大林插话说,“事实上,**公约主要是吓坏了伦敦城 指英国金融界 和英国的店主们”。

在这个时候,据德国的备忘录透露,里宾特洛甫由于斯大林540 这种圆通的态度,兴致高到竟然想说两句笑话对这样个毫无幽默感的人来说,这实在是件了不起的事情。

德国外交部长 备忘录接着说 开玩笑地说,斯大林先生肯定没有像伦敦城和英国的店主们那样被**公约吓倒。德国人民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可以拿个笑话来说明,那是向以机智和幽默出名的柏林人编出来的,他们说,斯大林自己早晚都会参加**公约的。最后,纳粹外交部长絮絮不休地谈到德国人民将如何热烈地欢迎同俄国达成的谅解。“斯大林先生回答说,”德国备忘录写道,“他确实相信这点。德国人要求和平。”

这样的噱头到互相敬酒的时候就愈来愈不堪了。

斯大林先生自动地提议为元首干杯:“我知道德国民族多么爱他们的元首,我因此要为他的健康喝杯。”莫洛托夫先生提议为德国外交部长的健康干杯莫洛托夫先生和斯大林先生再提议为互不侵犯条约,为德俄关系的新时代,为德意志民族干杯。

德国外交部长也提议为斯大林先生,为苏联政府,为德国和苏联两国关系的顺利发展干杯。尽管在这些直到最近以前还是不共戴天的死敌之间说了这么多热情的话,对纳粹党人能否信守这个条约,斯大林看来在思想上还是有保留的。当里宾特洛甫告辞的时候,他把他拉到旁并且说,“苏联政府对这个新条约是十分认真的。他可以用他的荣誉来担保,苏联决不会出卖它的伙伴”。这对新伙伴到底签订了些什么呢

在公开发表的条约中,双方约定,任何国都不得进攻对方。如果其中方成了第三国的“敌对行动的目标”,另方将“决不以任何形式给予该第三国以支持”。德国和俄国也决不“参加直接或间接针对另方的任何国家集团”。

541 这样,希特勒就取得了他具体希望得到的东西:旦波兰受到进攻,而英国和法国又履行其条约义务出兵救援时,苏联同意不参加到英法起。

他所付出的代价是在这个条约的“秘密附属议定书”里:值此德国和苏联互不侵犯条约签字之际,在下面签字的全权代表在严守机密的会谈中讨论了在东欧划分他们各自的利益范围的问题。

1 在旦波罗的海国家 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 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的或政治的变动时,立陶宛的北部边界应成为德国和苏联两国利益范围的边界。2 在旦波兰国家所属的领土上发生领土的或政治的变动时,德国和苏联两国的利益范围将大体上以那累夫河维斯杜拉河和散河线为界。

缔约双方的利益是否需要维持个独立的波兰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的边界应如何划定的问题,只有在今后政治局势的发展中方能予以明确规定。

在任何情况下,两国政府都将以友好的谅解来解决这个问题。

德国和俄国就像在德皇和沙皇时代样再次就瓜分波兰取得了致。而希特勒还给了斯大林在波罗的海东岸自由行动的权利。

最后,在东南欧,俄国人强调他们在比萨拉比亚 那是苏联在1919年割给罗马尼亚的 的利益,而德国人宣布他们对这地区没有利害关系这个让步是里宾特洛甫后来感到后悔的。

议定书最后说,“本议定书将由双方严守秘密”。

事实上,它的内容直到战后缴获了德国秘密档案以后才为世人所知。第二天8月24日 ,当兴高彩烈的里宾特洛甫飞返柏林的时候,在莫斯科的英法军事代表团要求见伏罗希洛夫。德拉克斯海军上将还曾给那位元帅送去了封急信,要求他表明对继续谈判542 的看法。

伏罗希洛夫过了天之后在8 月25日下午1 时给了英法军事参谋人员以答复:“鉴于政治形势业已改变,继续谈判已经没有什么用处了。”两年以后,当德**队违反上述条约而大举侵入俄国的时候,斯大林仍然认为他背着到莫斯科谈判的英法军事代表团而同希特勒进行的这笔丑恶的交易是有理的。1941年7 月3 日他在对俄国人民的广播中自吹自擂地说:“我们保证了我国获得年半的和平及准备自己的力量来回击敌人的可能,如果法西斯德国敢于冒险违反条约来迸犯我国的话。因此这毫无疑义是我们赢了,而法西斯德国输了。”

究竟是不是如此呢从那时以来,人们对这点直在争论。这笔卑鄙的买卖给了斯大林个喘息时间俄文叫r正如沙皇亚历山大世1807年在替尔西特从拿破仑手里和列宁1917年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从德国人手里所取得的样,这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也在个短时期内给了苏联个远在俄国原有边界之外的抗德前进阵地,其中包括在波罗的海国家和芬兰的基地而付出代价的是波兰人拉脱维亚人爱沙尼亚人和芬兰人。尤其重要的是,如官方的苏联外交史 r 后来所特别强调的那样,它使克里姆林宫可以放心,如果俄国在以后受到德国的进攻的话,西方国家也已经无可挽回地卷入了反对第三帝国的战争,而苏联就不会像斯大林在1939年整整个夏天都在担心地那样,单独对抗强大的德国了。

所有这些毫无疑问都是事实。但是还有相反的论点。到希特勒掉头进攻俄国的时候,波兰和法国的军队以及英国派到大陆来的远征军已经被摧毁了,因此德国可以调动全欧洲的人力物力扑向俄国,而又没有西方战场束缚它的手脚。

1941年1942年和1943年整整3 年,斯大林直在抱怨欧洲没有开辟第二战场,俄国不得不承担抗击几乎全部德**队的压力。现在19391940年是有个能够牵制德**队的西方战场的。如果俄国支持波兰而不是在背后给它刀的话,它也不可能在半个月之内就被扫荡净尽。不但如此,如果希特勒知道他要打波兰和英法就必须也要打俄国的话,很可能根本就打不起来。即使是在政治上胆怯的德国将领们,如果可以根据他们后来在纽伦堡的证词来判断的话,也可能立定脚跟反对同这样强大的个联盟来进行战争。据法国驻柏林大使说,在5 月底的时候,凯特尔和勃劳希契都曾警告过希特勒,如果俄国参加敌人方,德国很少有战胜的可能性。

没有个政治家,即使独裁者也罢,能够预言长期的形势发543 展。丘吉尔说,斯大林同希特勒做交易举固然足以令人齿冷,然而“在当时却是高度现实主义的”,这种说法是可以讨论的。斯大林的首要考虑,就同任何其他国家政府首脑的考虑样,是他自己的国家的安全。据他后来告诉丘吉尔说,他在1939年夏天深信,希特勒就要打仗了。他决定俄国决不能被别人骗到单独对德作战的倒霉局面中去。如果同西方结成靠得住的联盟证明已不可能的话,那为什么不转而联合希特勒呢他不是已突然来敲门求教了吗到1939年7 月底的时候,斯大林显然已经深信,法国和英国不但不要个有约束力的联盟,而且英国张伯伦政府的目的根本就是诱使希特勒在东欧发动战争。他似乎已经十分怀疑英国会对波兰信守自己的条约义务,就同法国没有对捷克斯洛伐克信守义务样。而过去两年在西方发生的每件事情都有助于加强他的猜疑:张伯伦在德奥合并和纳粹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以后拒绝了苏联关于召开国际会议制定制止希特勒侵略的计划;张伯伦到慕尼黑去姑息希特勒,而且把俄国排除在这次会议之外;张伯伦在就缔结防御同盟共同对付德国而进行的谈判中拖延退缩,而任1939年夏天稍纵即逝的时光在空话中消磨净尽。

有件事情,除了对张伯伦以外,几乎对谁都是肯定无疑的。在希特勒每次行动面前都要动摇的英法外交,现在已经完全破产了。这两个西方民主国家步步后退:1935年,希特勒公然藐视它们而下令征兵;1936年,他进军莱因兰;1938年,他夺取了奥地利;同年,他要求得到而且果然得到了苏台德区;1939年3 月,他占领了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而英法只有坐在旁眼睁睁地看着。有苏联在它们边,它们还能使那位德国独裁者对发动战争有所顾忌,而如果不能阻止他发动战争的话,它们还有可能迅速把他击败。但是现在,它们把这样个最后的机会都断送了。现在,它们只好在坏到不能再坏的时机和坏到不能再坏的544 条件下,来承担在波兰受到进攻时给它以援助的义务。

伦敦和巴黎对斯大林的两面手段的指摘声浪甚高而且语调激烈。多年以来,这位苏联的**暴君直在痛骂“法西斯野兽”,而且号召切热爱和平的国家团结起来制止纳粹侵略。而现在他自己居然也入伙干起这样的行当来了。克里姆林宫大可为自己辩护 它也这样辩护了 ,苏联只不过是做了年以前英国和法国在慕尼黑所做的同样的事情:以牺牲小国为代价,买得了和平和整军经武以备对付德国的时间。如果张伯伦在1938年9 月以牺牲捷克斯洛伐克来姑息希特勒是正当的而且很光彩的话,斯大林在年以后以牺牲始终拒绝任何苏联援助的波兰来姑息德国元首又有什么错误和不光彩的地方呢

斯大林同希特勒协议瓜分波兰并且得到希特勒默契并吞拉脱维亚爱沙尼亚芬兰和比萨拉比亚的无耻密约,除柏林和莫斯科而外,外界是没有人知道的。但是,它很快就从苏联的举动中叫人看出来了。甚至在事隔多年以后的今天,它也仍然会使世界上大部分人震惊骇异。俄国人也许可以说 他们也这样说了 ,他们只不过是恢复第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从他们那里拿走的土地而已。但是,这些土地上的人民并不是俄罗斯人,而且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想回到俄国去的愿望。只有武力,只有苏联人在李维诺夫政策的全盛时代表示要避免采用的武力才能使他们回来。

自从参加国际联盟以后,苏联曾树立了定的道义上的力量,以和平的维护者和法西斯侵略的主要反对者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现在,那种道义上的资本已经丧失净尽了。

最严重的是,由于同纳粹德国完成了这笔龌龊的买卖,斯大林已发出了场战争就要揭幕的信号,而这场战争又肯定将演变成为世界大战。他毫无疑问是明白这点的。后来的事实表明,这是他生中最大的错误。

第十六章 最后几天的和平日子

英国政府并没有袖手坐待德苏条约在莫斯科正式签订。8 月21日深夜柏林宣布里宾特洛甫乘机飞往莫斯科缔结德苏协定的消息,使英国内阁行动起来。22日下午3时,内阁举行会议,会后发表了个公报,断然声明,“英国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曾经再公开宣布,并且决心履行,绝不受 德苏互不侵犯条约的 影响”。与此同时,议会也决定在8 月24日开会,要通过紧急权力 国防 法案。此外还采取了某些预防性的动员措施。

虽然内阁声明已经说得尽可能的明白,但是张伯伦还是要让希特勒不发生任何疑问,于是便在内阁会议结束之后立刻又以个人名义给这位元首写了封信。

柏林某些方面显然认为,德苏协定经宣布,大不列颠为维护波兰利益而进行干预的可能就已无需再加考虑。这是个莫大的错误。无论德苏协定的性质可能如何,都绝不能改变大不列颠对波兰所承担的义务

有人曾经说过,要是英王陛下政府在1914年把立场表示得更明确些,那场巨大的灾难就可能不致发生。姑不论这种说法是否有道理,这次英王陛下政府决心不再让这种悲剧性的误解重演。旦发生上述这种情况,英王陛下政府决心并且准备毫不迟延地使用所拥有的切力量。而敌对行动旦发生之后,其结果是难以逆料的

这位首相“这样彻底明确地阐明了我国的立场” 这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 倒序 正序

《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