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深处有为家》 _第649章

现在在街上根本没有自戴草标要卖身的人,一个个衣服都没有补丁了。

难道上海县来的那个县令真的这么舍得?

他可以保证这些人不是装的,因为来过几次,认识几个店铺里的老板,他们现在再也不愁眉苦脸的了,而是热情洋溢的接待顾客们。

不过又一想,这个县令要么是个傻缺,自己掏钱建设上海县;要么就是个能有地方捞钱的人!

不管是什么原因,这个人很有油水是真的了。

他们这次,还真是来对了.....

.

第346章 摆架子嘛.

其实他们不知道,那高朋满座的客人们,有三分之一是军中的士兵们休息出来逛街吃饭的;三分之一是来往的客商们以及附近村落里的人;还有三分之一,是今天早上刚到的.....

吴有为站在牌坊下,等了好半会儿,才见到一队人马慢吞吞的走过来,看那样子,架势不小啊。

不过一个知府出巡,鸣锣开道十一响,还坐着轿子,作,太能作了!

轿子有讲究,一般人都成乘车,毕竟轿子是拿人力作筏子,养着轿夫需要花钱不说,也是对人的一种不尊重,因为把人当牲口一样使唤。

花费大不说,还有点有损名声的意思,不过震慑效果很大。

这鸣锣开道也有讲究的,一般州县官员乘轿出行,随行差役鸣锣七响,表示“速回避、军民人等齐避让”。

道府级官员出行鸣锣,敲九棒锣,代表“官吏军民人等齐让道”。

省、道级官员出行,则敲十一棒锣,表示“文武官员军民齐回避”。

总督以上中央一级官员出行,敲十三棒锣,意为“大小文武百官军民齐闪开”。

而打头的人除了敲锣,还猛地对着吴有为喊了一嗓子:“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这个意思是需要辩证处理和把握的要求,不能走极端。

其实是出巡的时候,知府仪仗的必备口号。

吴有为板着脸,知道这是给他下马威呢,都到门口了,还敲什么锣、喊什么口号呀?

而且他也不是一个人来的。

知府下面的官员全都跟着来了(详情观看 346 相关说明)。

从同知到驿丞,十几个人都到齐了。

一个都没少啊

这架势谁看不出来是找茬儿的呀?

偏偏吴有为出来带的只是几个衙役,其他的人都在忙呢。

上海县百废待兴,想要发展起来何其困难?每日里众人忙忙碌碌,光是档案室那里就累积了好几柜子的各种新建档案。

墨锭都用了一大车子了。

幸好他早年写了小学全套的教育课本,这会儿已经开了一家书肆,带刻印作坊的那种,已经用活字印刷术开始印刷课本了。

众人都在忙,再加,上吴有为还真是看不上这个松江府尹,所以就没摆出迎接的架势,自己带着几个人,站在牌坊下,看着... 点都不隆重!

队伍停下之后,松江府尹出了轿子,一眼就看到了吴有.... 以及他身后的小猫两三只。

“上海县令吴佣,见过府尊。”吴有为一拱手,算是行礼了。

“大胆!”师爷也下了轿子,见此情景立刻就冷喝一声:“为何不跪拜迎接大人?”

吴有为却脸色一正道:“跪拜迎接?大人?按照大明律,唯有真龙天子才能接受百官跪拜相迎,你等何人?竟然要本官跪拜相迎?”

师爷顿时懵圈了!

的确,大明没有明确规定下级见了上级要跪拜相迎,但是大明却有明文规定,只有皇帝才能接受百官跪迎。

在洪武年间,更有规定,但凡三品(包括从三品),不论文臣武将,皆可称其为“大人”,但是以下品级,不可称为“大人”。

县令百姓称为“老父母”或者是“大令”。

除了南北两京的顺天府和应天府的长官称府尹,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等到了明朝中期,基本上都是“大人”了。

但是没有明文要求要跪地迎接的,这是大大的折辱人的态度。

“闭嘴!”松江府尹冷喝一声:“这位是本官的师爷。”

吴有为又道:“既然是师爷,本县问你,可有功名?可曾见到本县行礼?”

既然要拿身份压人,那咱们就好好的论一论。

“都是自家人,何必太计较呢!”华亭县令这个时候站出来当好人了:“有为贤弟,你这手段了得啊?上海县在你手里真是让人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呀!”

“这位大人请了。”吴有为根本不认识这位华亭县令,但是看他穿着打扮,跟自己差不多,便率先行了一礼:“本县这里多亏了百姓支持。“

丝毫不说自己怎么着,就推给百姓们,百姓们,才是坚固的基础啊。

“知道你这里不错,本府特意带了同僚来一观。“师爷早已经退居幕后了,跟在松江府尹身后的是各位大人们。

返回

上一页

点击功能呼出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白云深处有为家 倒序 正序

《白云深处有为家》本章换源阅读
X